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京九演义

京九演义

《京九演义》是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由侯耀文、石富宽演出的的相声。《京九演义》的基本内容是:京九铁路建设中的劳动模范李铁柱来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京九铁路建设中的英雄事迹,遇到过于热心且带有几分自作聪明,自我卖弄的一位评书演员。李铁柱按照平常的报告形式进行叙述,评书演员却认为如果按照评书的表演路数去介绍,效果会更好。这位演员先生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混为一谈,处处制造悬念,事事极度夸张,弄得李铁柱啼笑皆非。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侯耀文、石富宽演出的《京九演义》算得上一段儿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相声佳作。
说它好,首先在于这段相声的选材。
这就是它旗帜鲜明地歌颂了京九铁路的辉煌,歌颂了京九铁路的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使人听后,不仅得到健康的精神享受,还能在酣畅的笑声之中接受一种高尚的、潜移默化的、主旋律性质的教育。达到了寓庄于谐、寓庄于乐的高度,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比较完美的统一。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这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歌颂型相声。

常识告诉人们,把艺术的表现不恰当地搬到生活里,如同在大马路上开锣唱戏,无疑是件荒唐的事情。而《京九演义》的作者恰恰利用了这个看似荒唐的手法,去结构、去表现这段本来十分难以表现的内容。《京九演义》是一篇规规矩矩的相声,除了思想内容积极健康,题材重大,格调高雅以外,在形式表现上,在艺术表现上,在结构上,尤其是在相声主要手段——包袱的使用上,也颇有一定的新意。

形式表现

在形式表现上,他们打破以往的进进出出的相声手法,采取人物一贯到底的处理。舞台画面生动,艺术形象鲜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相声里,石富宽似乎就是评书演员,侯耀文就是劳动模范李铁柱。他们本来就是铁路文艺工作者,在相声内外他们已经和铁路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一出现台上,便能够给人一种信任感。观众的信任是观众欣赏活动的先提条件。有了信任感,才会产生欣赏的兴趣,才能进入共同营造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氛围之中。李铁柱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是个充满朝气,透着机灵的青年人,朴实憨厚中带有几分淘气狡黠。他明知作报告不能用评书的手法,但是,他却能引而不发,设下一个个智慧的圈套,让自以为是评书演员掉下自己设置的陷阱。评书演员身着长衫,精神饱满,说话嗓音洪亮,在不经意中带着几分自信和几分自得的职业特征。他从自己的艺术经验出发,动不动就搬出“看戏看轴儿,听书听扣儿”的法宝,开言讲究夸张玄妙,举手投足符合评书程式规范,这老兄把生活原则和艺术原则搅和一起,用违背常规的方法去处理事物,结果受到了嘲弄。

艺术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两位演员表演的都很到位。侯耀文演的李铁柱,倒口生动,言谈话语符合人物特征;石富宽模仿的评书演员,相当精彩。他摹仿评书表演的语气、手势、表情、动作,夸张适度,能够给人一种艺术创造中“他就是”的认同。两位艺术家在舞台上配合严谨细致,银钉扣隼,准确得体,既没有啰嗦不洁的废话,也没有手忙脚乱的动作,语气表情处处符合人情事理。甲乙之间合作,这样成熟、健康、简洁、准确、默契的表演是很难得的。

结构特点

《京九演义》的通篇结构不能不令人称巧。起承转合,自然熨帖。倘若,一上来就直言直语开讲京九铁路如何重要,工人师傅如何伟大,工程多么艰苦,工人多么可爱等等。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但那决不是写相声,起码不是相声的结构法。在整个段子中,甲乙二人始终处于遵循常理和违背常理的矛盾中。评书演员用评书的手法去作情况汇报,有背常理;形容工地场面,采用脱离生活的描绘语言,有背常理;描述劳动模范音容笑貌用老评书的“开脸”,有背常理;把铁路工人当成张飞去形容,有背常理;在叙述紧张的情况时,还要拴扣子,以期吸引观众,有背常理;工地塌方本是危险的事情,评书演员认为“好玩”,有背常理;工人们战胜塌方,第二天照常上工,而评书演员以为要大吃大喝,发奖金,放假三天,更是有背常理。这些违背常理的地方,正是应了相声招笑的一个原则——“理不歪,笑不来”。这个“歪”是那位评书演员想当然的结果,自以为是的结果,自作聪明的结果,当然,也是他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反映。采用这个结构手法,很显然是作者经过艰苦构思而得。这样做的结果,既是内容情节的需要,也是作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匠心。在人们不经意中给那些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文艺工作者一个善意的讽刺。在一篇歌颂性很强的相声里,还能具备了一定的讽刺意义。收到了一石击二鸟的效果,实在难能可贵。

包袱使用

《京九演义》在包袱使用上,也是值得赞赏的。这就是注意了科学合理、自然巧妙的原则。从艺术整体看,这段儿相声有层次,有设计,安排包袱的数量和地方比较恰当。没有因为内容的铺排影响相声艺术的特色,也没有因为包袱过多、过滥干扰内容的叙述。相声的包袱,如同作画着色,何处用深,何处用浅,何处泼墨如水,何处惜墨如金,作者必须成竹在胸。在《京九演义》里,包袱的使用比较讲究,凡是包袱口儿,便把戏做足,把尺寸找准。如“直奔九龙而去。”如不能再说了,这儿应当留个“扣子”,“给中央领导汇报情况,这儿留个扣子?”“啊”“还啊哪,让中央领导追着我再听?”等几处,相当精彩。包袱抖开,笑料爆发,让观众乐就乐个明白,乐个痛快。其他几处如“报告挺生动,我要是给排练排练就更好了。”摹仿评书演员语气的:“可了不得啦,铁路工人来啦。”战胜塌方之后,评书演员想当然地一番表演:“吃生猛海鲜,吃涮羊肉,干脆,每人发五千元奖金,外带放假三天。”等等,能让人在回味中感到可乐。在这件作品中没有惟“包袱主义”和“包袱至上”的弊病。而且规规矩矩,该有的地方包袱必响,没有包袱的地方,平平整整,清清楚楚。全段儿没有零零碎碎的笑料,没有一嘟噜一块的感觉。
相声以讽刺见长,兼有歌颂及知识传播等功能,互相比较相声在歌颂功能方面的展现,要难于它的讽刺功能。马季、常宝华等名家在开拓相声歌颂功能方面有许多成就,许多经验。此番侯耀文的《京九演义》堪称近年来的一块好“活”,好在一篇相声中既能有幽默的唯力还能有感人的力量。侯耀文能够选择这样的主题内容采用这个表现方法,创作出这篇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相声,我想,没有他多次走到铁路工人中间的采访、体验生活是成功不了的。当然,如果没有他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比较高超的相声结构、表演功力也是不能想象的。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文艺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听了《京九演义》,人们会相信,相声也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