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塞吐

塞吐

在基诺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世界上混混沌沌,茫茫一片。

  • 中文名塞吐
  • 族    系基诺族
  • 乐器类别打击乐器

没有天地高山,没有日月星辰,没有草木人烟。是女始祖阿墨腰白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但忘了造水,世上一切都没生机。后来始祖把水造出来,顿时暴雨倾盆,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淹没了大地,人和动物也未能幸免。阿墨腰白事先掏空一段树干蒙上牛皮做成大鼓,让墨赫、墨妞兄妹俩钻进鼓里随水飘流。洪荒过后,大鼓在司基作密停下来,当时兄妹还年幼,后来他们长大后,为不使人类绝种,通过神的启示,墨赫、墨妞结为夫妻,繁衍了基诺族、傣族、哈尼族和布朗族。此后,为感谢始祖阿墨腰白创造世界,感谢大鼓拯救了人类,每逢年节就要唱起《大鼓调》,跳起《大鼓舞》,表达怀念之情。塞吐也就成了基诺族神圣的图腾崇拜物。大鼓神塞吐拉成了村寨的守护神。

今日的塞吐,用一段红毛树原木掏空制成,呈圆筒形。规格尺寸不定。鼓框两端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黄牛皮,鼓面直径40厘米~80厘米、鼓框高70厘米~120厘米、鼓壁厚3厘米~5厘米。鼓皮四周边缘由十二或十六根方形木棒固定。木棒长30厘米,上粗下细,最粗处为4厘米见方。钉牢后,露出鼓框外部的木棒长25厘米。从鼓的两端看,鼓面像一轮红日,木棒犹如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具有浓厚的原始艺术美感。故此,人们又称它为基诺太阳鼓(图)。鼓身两侧设有方形音孔,一为出音,二为拴绳。有的鼓身还绘有红、白、黑三色图案。鼓棰木制,棰长30厘米,木棰两端为圆球状棰头,手握中间,两端均可用于敲击。

制作塞吐,基诺族有着较为严格的风俗。先要进山选材,凡树尖、树枝折断者均不能入选,树木选定后再择吉日砍伐。伐树在夜间进行,要先杀一只公鸡祭奠树魂,伐时不能叫女性或任何动物看见,树木砍倒后随即凿好鼓腔,再将其抬回村寨,路上女性也得回避。蒙鼓皮最有讲究,白天有太阳、黑夜有月亮、有灯光都不能蒙,最忌讳这些光亮把蒙鼓者 的人影映进鼓腔,把魂关在鼓里面,所以最好的蒙鼓时间是星星刚落到太阳未升起的清晨。蒙皮前,要由长老念祷词杀鸡供奉。蒙好后,在鼓的木芒上挂以竹编的牛羊、鸡鸭等模拟家禽,待长老作揖并擂响第一声大鼓后,塞吐即与铓、镲合鸣,新鼓在寨父家的鼓房中吊好,村寨议会七长老跪祭大鼓,宴请全寨老人,宣告新塞吐诞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诺族的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广大群众已经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塞吐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中。演奏时,常将塞吐横置于特制的梯形鼓架上,架高130厘米,一人在后敲击固定节奏,两人在前轮流击鼓对舞或一人在前边击边舞,舞姿刚健优美,奏法丰富多变。另有四人执两面、两副镲合奏。在群众性歌舞活动中,塞吐是主要的节奏乐器,用它和铓、镲等乐器伴奏的歌舞称“大鼓舞”,歌舞并重,其曲有《大鼓调》、《欢乐调》、《过年调》等,曲调仅为一个乐句,可反复演唱不同歌词。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