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国画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富春山居图(点击另开窗口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八十岁至八十二岁间的长卷画作,描绘他游居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画中沿著江岸,山峦起伏迭宕,林木苍莽鬱密,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全卷纯以水墨写意,用笔如运毫翰,时而平缓沉静,时而洒脱纵逸,皴擦渲染,墨色丰富而多变化,上承五代董源、巨然平淡天真之风,下启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此卷于清初受火烧损,前一纸存起首主山,通称「剩山图」,今藏浙江省博物馆,分离三百六十年后,首次与藏于本院的后六纸「无用师卷」合璧展出,完整呈现黄公望此一杰作的原貌。

黄公望(1269年~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全真派道士。本姓陆(有待考证),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同时,他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传世。



黄公望画选


黄公望画选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轴
绢本设色 139.4×57.3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华山”。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天池山”。

画面兼用高远和深远的构图方法。近景丘陵溪涧,长松茂树。山径迂曲,通向主峰。画面正中层峦叠嶂,天池居于右上,两侧石壁对峙,池中水阁数椽。主峰两侧烟云流润,使画面虚实相生。此幅构图繁复,高坡陡崖错落分布,雄秀多姿。画家状物之笔虽较简略,杂树多用横点,山石作披麻皴,但线条却显得自然流畅,起落有序;笔法朴厚苍润,变化多端。设色采用“浅绛法”,多用淡赭,并以墨青、墨绿合染,冷暖互补,极佳地表现出山色的青葱与阳光的和煦。正如清吴修所云:“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黄公望擅长的 “浅绛法”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图即其典范作品。另,本幅柳贯长题中称黄公望为“吴兴室内大弟子”,说明黄公望曾就学于赵孟頫,这是画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本幅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至正元年为1341年。画面上部有元人柳贯长题及鉴藏印记9方。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传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描绘苏州西郊名胜天池山。近景画林峦稠密之状,左右两处各置村舍、水榭;中景画岗岭重迭,平台、丛林点缀其中,右上方山壁峭耸陡立,瀑布流洩,沿溪数户人家,应即为天池石壁所在处;远景峰峦峻峙,折搭相属,龙脉起伏,突出天际。 
自明清时期,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便有多本流传。现存以北京故宫所藏为最佳。此作虽为临本,但钜细靡遗,仍可追想黄公望原作风貌,推测应成于明代后期。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元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轴
纸本设色 101.3×43.8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黄公望曾谓:“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此图便是以董源、巨然创造的披麻皴手法写成,并以水墨浅绛设色。
由于是在纸本上作画,作者较其《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绢本作品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用笔松秀,点染随意,潇洒自如,在不着笔处衬出迷蒙浮动的云烟雾气,虚实开合,愈增添了山水的灵秀,故虽崇山满纸而无迫塞之感。王原祁评黄氏画作曾云:“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此作堪为代表。

此图虽无作者款印,但时人张翥的题诗中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点明此图为黄公望所作。有元代张翥、陆行直、王国器、徐霖、无名氏等五跋。裱边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亦隽一跋。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纸本墨笔 117×55.5cm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至正九年春正月,爲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钤 “大痴”、“黄氏子久”、“一峰道人”。鉴藏印有十余方。
是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传元 黄公望 洞庭奇峰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前景画小舟浮于湖面,其后山岩繁密多姿,高耸杂木散立,山巅处瀑布流泻,左方曲径没入云雾中,其上瑰丽峰峦斜出天表。画中可见黄公望作品中常见母题,然全作结构、山石、树法等,更接近文徵明风格。依题跋可知此画成于至正十四年(1354)为梅剑庵所作;永乐八年(1410),梅氏后人请沉度(1357-1434)题跋;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亦获观此画,并留下题语。文徵明题款「壁」字书为「璧」,与常见不同。此画笔墨、结构堪称佳构,然可能出自明代后期善仿文徵明风格者之手。


黄公望画选元 黄公望 题曹知白群峰雪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字贞素,号云西,为华亭大族。此为斋名「懒云窝」的西瑛作于至正十年(1350)。画作以层迭的浑圆山体为主,皴染简练,仅于山石交界部分略加笔墨,更点出此一雪霁山景的温润明朗。黄公望与曹知白往来密切,在画上题识推崇曹知白「笔意古淡」,显然意识到曹知白于董源风格的主流中加入李郭传统的新成就。黄公望的雪图〈九峰雪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亦属突破董源传统的新类型。


黄公望画选元 黄公望 九珠峰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九珠峰翠〉据画上王逢(1319-1388)题跋知是黄公望为杨维桢(号铁崖道人,1296-1370)所作,画上并有杨维桢自题。画面以重山层迭屏障于后侧,环绕著前方缓坡水谷,数间屋舍隐现其中,增添许多生机。画中层迭峦石与山顶平台,组合出富有变化的山体动势,是黄公望山水特色。而山峰稜线之间,有墨点短线构成远树林木,是能充分凸显草木滋长繁盛的所在。画中此景,推测是杨维桢在云间地区的居处。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传元 黃公望 溪山秋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 轴
纸本墨笔 74×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写富春山一景。重峦叠嶂,逶迤起伏。山巅晓雾迷遮,若隐似现。山脚江岸相接,兀石环抱。坡上丛书槎枒,繁茂峥嵘。山径蜿蜒,盘伸幽谷。小桥茅屋,隐落山中。远处深涧,飞瀑簾掛,缓缓下泻。章法紧凑,用笔细秀圆润,山石略以渴笔勾皴,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为大癡绘画风格之一。且以生纸作画,为元代画所罕见。款署「富春大岭图大癡为复孺画」。下钤「黄」、「大癡」、「一峰道人」朱文等印。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黄公望 水阁清幽图轴
纸本墨笔 104.5×6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葱郁茂盛。山谷之间,云气弥漫,其后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此画布景简洁凝练,意境开阔大方,势态端庄浑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见一斑。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
云南省博物馆藏黄公望画选元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
纸本设色 29.70×280CM
传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冈峦平列,寒林映带,山峰遥对,天空以朱砂点出一轮红日,生动地展现出雪山初晴的景象。通幅皆用水墨,唯太阳用鲜红色,构思颇为奇妙。黄公望竟能运用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并且使之稳固清晰。此图无款印,黄公望于卷首自识“余以遗景行”,说明《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为黄公望所作。其中黄公望跋曰:“文梅公大书右军帖字,余以遗景行,当与真迹并行也。黄公望敬题。

赝品与拍品


黄公望画选黃公望 溪山雨意圖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山水手卷 54×207CM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层峦秋霭图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山水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黄公望 云护读书图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黄公望 丹崖玉树 故宫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山水 33×89CM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天池石壁 传故宫藏
黄公望山水 71×34 134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崇山茂林图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山水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款) 山水
元四家黄公望画选 富春山居图(百幅中国名画) 黄公望 虞山一览图
黄公望画选黄公望 山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