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林良 秋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国宝级文物) 〈秋鹰〉为明代花鸟画家林良之作,幅中署款「林良」。在宋、元时代的画坛,就常能见到鹰类追捕鸟禽为主题的画作,通常以细腻的用笔与设色,描绘鹰类迴身俯衝,捕捉禽鸟的景况。林良採取类似的图绘模式:飞翔的雄鹰俯身扭转头部,以锐利的眼神盯住猎物,被追逐的八哥鸟落荒而逃,露出惊骇的神情。不过,林良鹰画有其特殊之处:他刻意在画面中央偏左侧,增添横出的枝柯,藉以平衡鸟禽的比例,暗示两者在空间的前、后关係。另外,更以具备个人风格的写意「没骨」技法,以迅速地笔墨点染技巧,精準地捕捉自然界惊心动魄的一刻。
|  林良 古树寒鸦图 上博  林良 枯木寒鸦图 上博  明 林良 双鹰图 上博  明 林良 双鹰图 绢本淡设色 166×10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林良 竹禽图轴 上博 明 林良 花鸟
 明 林良 秋林聚禽图 广州美术馆藏  明 林良 鹅泳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 林良 古木寒鸦图 绢本墨笔 140.5×90cm 中央美术学院  明 林良 山茶白羽图 上博 林良 木鸟图 纸本墨画30.3×31.3cm 唐絵手鑑筆耕園 明 林良 芦雁图 绢本墨笔 138×69.8cm 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钤一印不辨。此幅《芦雁图》画一双大雁飞降池塘,扇动的翅膀引得水面波纹荡漾、芦草摇曳。作者纯用水墨,以块面的笔触塑造物象,笔墨简练而形态准确,体现了画家高度成熟的水墨写意技法。明代姜绍书著《无声诗史》中称林良“画著色花果、翎毛极其精巧。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嚵唼容与之态颇见清远。运笔犹上,有类草书,能令观者动容。”
 林良 双鹰图轴 纸本水墨淡设色 275.6× 99.1厘米 大都会博物馆藏
|
 明 林良 画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良是来自广东地方的花鸟画家,因画艺精湛而被引荐入宫。本幅中有署款「林良」,并钤盖「林良」方印,画家描绘双鹰左顾右盼、神采飞扬的神貌,并将构图分割成大幅块面,营造出空旷寂寥的秋天氛围;画家同时又用浓淡乾湿的飞白线条,表达鹰类羽毛、枯枝老叶等物体质感的差异。更以物体的墨色深浅,暗示着前后空间的层次变化。林良的花鸟画中,画鹰的作品甚多,这方面主要是学习元末明初张舜咨、边文进等人,他们与福建地区(闽地)的画风关连甚深。林良虽然塬籍广东,不过由于邻近福建地区,因此对这类鹰画传统,应不会感到陌生。
|
 林良 雉鸡图轴 绢本设色 155×92.6cm 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钤印“以善图书”。画中主体为一对雉鸡,另有麻雀上下翻飞,布谷、斑鸠等在枝叶间栖息;坚实的山岩,风中飘摇的细竹以及丛生的灌木构筑出一个生意盎然的自然空间。林良以画花鸟著称,他用粗犷的笔墨使品相富贵的禽鸟表现出野逸自然的状态,将水墨写生的灵动与宫廷画追求的写实严谨相统一,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在明代宫廷画中有很大的影响。
|
 明 林良 鹰雁轴 本墨笔 99×180cm 宫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钤“以善图书”印。图绘双鹰傲立于悬崖和古木之上,树梢、岩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境界荒寒冷寂,双鹰刚毅勇猛的气概尤为突出。芦苇丛中的大雁等禽鸟似乎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展翅欲逃。整幅作品造型简练,笔法放逸,形神兼备。
|
 明 林良 雪景双雉图轴 绢本设色 31×58cm 宫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钤一印不辨。画雌雄双雉憩栖在积雪的岩边。雉,指雉鸟,又称雉鸡,生活在丘陵林野地带,雄鸟有长长的尾羽,羽毛色彩丰富,是花鸟画家钟爱的题材。林良此图不特意表现雉鸟羽毛的华美,而是着意刻画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以重墨迅笔画山石树枝,水墨结合淡色画雉鸟,劲健中含工秀。
|
 明 林良 孔雀图轴 绢本墨笔 155.3×78cm 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图绘雌雄孔雀一双,立于石上,旁有修竹数竿。孔雀是自然界鸟类中羽毛色彩最为绚丽的一种,是生活在南方的禽鸟,古代在北方除去皇宫御苑几乎无人能够豢养,寻常百姓更是无缘得见,因此这一题材本身即透露出宫廷气息。与众多以工笔重彩表现孔雀的作品相比,林良此作纯用水墨,用笔粗简,仅在孔雀的头颈和尾羽处作精致的勾勒,充分发挥了“墨分五色”的丰富变化,使黑白的水墨也产生出缤纷绚丽的夺目效果。伴以竹石为背景,愈增添了清雅野逸的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