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音乐 >古典音乐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黄钟大吕在美国--美国留学生韦慈朋一席谈

作者:成公亮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大洋彼岸的情况如何?这是大家颇感兴趣的。今年暑假期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美国留学生韦慈朋(Lawrence Witzleben)同学来到济南,他是来了解古筝古琴和其它山东民间音乐的,交谈中,我特意请他谈了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韦慈朋本在美国学习中国音乐,对情况似乎很熟悉。他首先谈到,美国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是非常认真和热心的,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在美国,把对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的研究称作"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中的中国音乐自然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份。学者们在美国组织各种学会,办学报,如"民族音乐学"学会(Sociofy for Eth-nomuslcolony)每年活动一次,组织会员进行学术讨论,并每年出三期学报《民族音乐学》(《Ethnomuslcolosy》),"中国民间演唱"学会也出一份同名的学报(《Chinese Oral Performing Literature》,也可译成《中国民间口头文艺》,缩写为《CHINOPERL》)这个学会每年活动一次,研究的内容涉及中国戏曲、曲艺,民歌、宗教音乐、相声等等。它的研究范围较广,参与这个学会的成员不仅有研究中国音乐的音乐家,还有从事研究中国文学、戏曲方面的人士;"北美音乐协会"的杂志《中国音乐》(《Chinese Music》),总部设在乌里基(Wocdrige),它没有学会组织,但附有一个业余的全部由中国乐器组成的民族乐队,这份杂志常常对中国音乐作浅近的通俗的介绍;《亚洲音乐》(《Asian Music》),也是份杂志,没有学会,每年出两期,其中中国音乐的内容较多;还有一个"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总部设在纽约,这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学会,它每两年活动一次,每次都有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学家来参加,它办有一个学报,每年出一期。

分散在美国各地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大都在大学里任教。他们之中相当大一部份是美籍华人,如哈佛大学的赵如兰教授就有很高的成就和很大的影响,她是中国音乐前辈、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女儿。她研究中国音乐的时间长,著作也较多,如六十年代出版的《宋代音乐》。就是她的主要著作之一。书中内容涉及到宋代音乐的历史、古谱、调式音阶等,中国已有人把这本书从英文翻译过来了,但中译本还没有出版。她最近又写了有关京剧、京韵大鼓音乐研究的论文。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吕振源是个中国乐器演奏家,他原籍是江苏无锡,他的古琴是学的"梅庵"派,他还曾向上海金筱伯学过江南丝竹,他在美国灌过唱片,其中有古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忆故人》,琵琶曲《十面埋伏》、《塞上曲》等。由于这种唱片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因而十分适合音乐课的教学,很受欢迎。吕振源有个古琴学生叫弗·里柏曼(Frederic Lieberman),是美国白人,他把中国1931年出版的《梅庵琴谱》翻译成英文,井在英译本中增加与古琴减字谱对照的五线谱及图片资料,英译本的《梅庵琴谱》已在八三年出版,并同时附有一盒梅庵琴派的录音带,这些录音大部份是在国外的中国琴人弹奏的,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大家都认为他作出了贡献。

接着,韦慈朋又谈起了他的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匹兹堡大学音乐系荣鸿曾教授。荣老师最初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后来又攻古琴演奏及琴学理论,他曾多次回国向上海古琴家姚丙炎先生学琴及古琴打谱方法。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粤剧音乐的,其中部份章节曾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过。最近他在美国《民族音乐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明代古琴谱《神奇秘谱》琴曲中某些偏音的研究论文和古琴演奏动作与琴乐关系的论文。现在他带韦慈朋等三个博士研究生,教学、研究、著书,十分繁忙。梅尔兰特(MARYLAND)大学梁铭越教授的著作也比较多,他既研究中国音乐,又搞作曲,曾写过古琴协奏曲《神游黄山》,古琴部份由他自己弹奏,由交响乐队协奏。 上海音乐学院资料室有这首乐曲的录音。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的古琴》,已在美国出版,最近在德国已出版了他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音乐的书叫《十亿人的音乐》。梁铭越是中国古筝南派代表人物梁在平(现在台湾)的儿子,他也灌过古琴唱片,与他父亲梁在平的古筝唱片一样,在美国很有影响。在伊里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民族音乐系任教的黄琼番也是美籍华人,她主要是研究昆曲音乐的。在夏威夷大学戏剧系的魏丽莎曾经在南京大学留学,她在南京时向梅兰芳的学生、著名京剧演员沈小梅学习京剧表演,并登台演出了《贵妃醉酒》,白人扮演杨贵妃,很少见,当时在南京也很轰动,她现在在美国每一、二年就组织一次传统京剧的演出。还有一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阿兰·兹莱舍(Alan thrasher),美裔白人,他写的论文《中国音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较有影响,论文的内容是许多人所关切的。

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这样的杂志 。也有私人订阅,但一般人很少接触。中国音乐的录音带则在大城市华人聚居地区的书店里可以买到,很多到中国来旅游的美国人也喜欢买中国民族音乐的录音带带回美国。

在美国,特别是在华人多的地方,会见到业余的中国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的表演。北伊里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韩国璜七九年在一篇有关中国民族乐队的文章中谈到,当时全美国这样的民族乐队有十多个,但这并不包括那些业余的小乐队,小乐队主要演奏广东音乐,很多大城市,如纽约、檀香山都有一、二个广东音乐小乐队,这是因为在美国广东籍的华侨数量最多的缘故。还有一些业余的京剧、昆曲团体进行不定期的表演。

--在如何看待中国国内民族音乐的表演方面,韦慈朋同学的看法代表了他们国家里那些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们的基本的,带有一致性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中国音乐界对西欧古典音乐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肃,在演奏贝多芬或莫扎特的作品时绝不随便改动其中一个音符。可是对自己国家的古典音乐作品却在随意删改,如古琴曲《广陵散》应有四十五段,但中国琴家在表演时只选弹其中一部份;许多古琴曲的段落被删掉,演奏速度加快,成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演奏江南丝竹《行街》时把慢板和中板全删去了,只剩下开始部份和快板,这样,不仅乐曲不完整,江南丝竹传统的速度、结构也被打乱;《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在表演时大都要删去其中的部份段落。这首乐曲很美,结构也非常完整,我听阿炳的演奏录音井不觉得太长,为什么现在的演奏家们总怕听众嫌长呢?中国人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是想了解十八世纪欧洲的社会风貌。在演奏感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时,却想用它来表现现代人的感情和生活节奏,这种情况在中国太普遍了。奇怪的是中国人在欣赏其它艺术作品时就没有这样的习惯,如要临摹复制一幅宋代的山水画时就没有人要求在画面上加上一条铁路。我们希望听"纯粹"的中国音乐,听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我们大都不喜欢听中国民乐曲的新创作,这些作品中带有太多的西欧音乐的结构、手法和音调特征,而这些东西在现在欧洲音乐中已经是很陈旧的了。
--最后,我请韦想朋谈谈他学习中国音乐的经过和方法。他说他本来是在洛杉矾加州大学学欧洲音乐史专业的,后来逐渐对中国音乐发生了兴趣。七八年进夏威夷大学音乐系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并以论文《广东音乐在香港》取得该校硕士学位。现在他是匹兹堡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学博士研究生,并两度来中国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准备写作以江南丝竹音乐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韦慈朋在上海经常深入城隍庙等民间江南丝竹乐的集会,采录了二十个小时的丝竹乐实况录音,同时也学习不同地区的与江南丝竹同类型的民间乐种音乐,如"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山东碰八板"等以作类比研究。他除在上海学习外,还去过台湾、香港等地学习。在中国国内也经常去各地"寻师访友"。他学习过的中国乐器有古筝、二胡、扬琴、古琴,还准备学习琵琶、洞箫。在学乐器的同时也学会了中国民乐界通行的简谱,古代的工尺谱和古琴减字谱。

--韦兹朋同学谈话结束了,第二天他又踏上了去开封市的旅途--他将去学习河南筝派和其它民间音乐。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