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京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这是一本作为京剧酷爱者谈国粹京剧的书,也是一位作家体悟京剧艺术真髓的心得,它虽非纯京剧知识的学术专著,却也是包含着京剧知识雅俗共赏的散文随笔集。这就是新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石英京剧艺术散文》。

作者自幼酷爱京剧,他说:“最早的看戏,在刚懂事时就开始了。那时始于被扛在父亲的肩膀上,被托举在母亲的双手上,后来是站在大人扶持着的木凳上,地点是本县县城的戏楼前,在乡镇搭起的戏台前……”稍大些的时候,他在过年正月本村的“同乐会”中,也跟随有水平的票友们学唱京剧。但自十几岁参军后因从事“封闭性”较强的机要工作而不可能经常学唱,直至进入大城市后偶尔在留声机的唱片中听到名角的唱段,才又勾起童年时的兴趣。后来,也不时有幸观看到军区京剧团较高水平的演出。

据悉,作家石英所生长的胶东半岛北部,也是京剧的沃土之一,荟萃着为数众多的京剧爱好者和懂行的票友。得到这种充满京剧氛围的熏陶,使他的生命中有了此种“基因”就不足为怪了。当然,他在这方面的底蕴与修养,除了看戏的积累之外,当时还阅读了不少“戏考(即当时出版的剧本)”,也常听内行的长辈们讲述有关京剧的知识。成年后,在看戏的同时也难免思考一些京剧中的问题。

全书共包括散文随笔四十余篇,大致是由纵横两条线交错而成,纵线主要是作者与京剧接触的经历,横线则是在看戏中的感受与对京剧作为国粹之一的认识。而不可避免地有关京剧的知识也渗进其间。这些知识在书中永远是与感受相依存而不是孤立地解说。如《京剧的韵味》,自始至终就是作者在听戏和看戏中那种被“迷”的感受,由最初的不知其然到破解出何以被“迷”的成因,也就是一个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是仅从理论上讲解京剧的韵味为何,而是主客体相融,然后再以此“浸润”给读者。

在书中,谈京剧问题始终与作者的职业爱好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文学艺术角度上加以观照,注重探索京剧艺术的本质,钟情于对京剧内含的意蕴的品评。当然也不回避纯京剧技艺的程式问题,因为京剧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文化品种,如果过于外行就无从较深入地涉谈京剧。如集中有一篇《京剧与散文》,作者谈到他上小学时写了一篇作文,就是看京剧《南天门》后的感受。他说“那时毕竟还小,头脑里还没有多少阶级的意识,只觉得老仆人曹福很正义很善良,他为主人遭到陷害而不顾个人安危进行的抗争,目标还是对着恶势力的,我的同情心是在他这一边的,再加上角儿演得好,虽然台子上啥也没有,可我却好像听到了朔风怒号,暴雪压顶,山路崎岖,寸步难行……”我的作文就写了这些,开学时交上作业后,老师在思想认识上没说对也没说错,可就是批了我觉得很新鲜的一句话:这是一篇挺不错的散文,今后继续努力!’散文,我头一次听说,没想到,我生平第一次被认为是散文的文章,竟是我看京剧之后的观后感。”另如《天女散花》、《廉锦枫》等,作者也从其舞蹈和唱腔中品出诗的意境与散文的韵味,甚至从“京胡的妙用”中,也能借鉴到文学创作的灵感。

关于传统京剧蕴含的善恶观和道德观,也是作者至为专注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作者肯定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东西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可漠视的有益价值。在京剧中,占据不少比重的剧目反映了过去与现在中国老百姓崇尚的正义与善良,痛恨奸伪与邪恶,赞扬正直无畏惩恶安良的人士,都是最可取的思想倾向。如《野猪林》等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包公戏,如《铡美案》(或《秦香莲》)等,表现了一种痛恶恃强凌弱的为良善伸张正义的精神。还有相当多的剧目表现了反抗侵略以至为此而慷慨赴死的义举。如有关岳飞、文天祥、杨家将的戏都受到历代人们的称道,这当中,气节是一个核心问题,历来得到多数人的崇尚。另有不少的剧目肯定了以个人选择为婚姻的追求目标,坚持以真正的爱情为两性关系的核心考虑;与之同时,又鄙薄以金钱权位作为择偶的标准,批判“嫌贫爱富”的庸俗做法。如《三击掌》等等都是。

在总体的善恶观中,作者还注意到并深入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现象,即在许多京剧剧目中,考量善恶的标准并不似现代革命戏中的观念那样:即往往将不同人拥有的财富多寡作为依靠与打倒的对象。而主要是或者说其核心的思想是以人性本质加以区分。恶者,可以富贵至帝王(如殷纣王,隋炀帝),也可以下至烧窑的赵大(《乌盆记》);善者,被同情者可以是皇后(如《贺后骂殿》)、公主(如《赵氏孤儿》中的庄姬),也可以是清贫女子(如秦香莲)、寒家小子(如《钓金龟》中的张义)。其演绎出来的意向分明是告诉观众:富贵者中有大奸大恶,也有善良之辈;而下层人等中,有正义善良者,也有奸恶小人。为官为富不仁者有,为富为官正义之士亦非绝无仅有。这种以人性善恶而不仅是以财富、身份加以区分的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有利于认识过去,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中还对京剧文化对其他文艺品类中的“浸润”及其国际影响,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抒写。如《从刘云若小说中看“梨园”》、《侯宝林与京剧》、《在国外唱京剧》等,这使一本十几万字的“小书”,显得丰富而文化气息浓郁。

同时,作者还探究了京剧的创作方法、流派风格、文本特点,唱腔与道白、专业与票友、脸谱与“文武场”,传统戏与“样板戏”、老戏与新戏等等,多方面进行了画龙点睛般的精析。这一切,同样都尽量避免平面的介绍,而重在个人的体会与独特的思考。

作者没有过多涉及具体剧目的一一讲述。但在有限篇幅内,也选择作者认为非常典型而体会深刻的几出戏下了“细抠”的功夫。如对《玉堂春》,作者认为:“(此剧)跌宕转换,层次分明,板式丰富,设置十分合理,更得力于唱词色调鲜明,极富表现力。因此有理由认为《玉堂春》是个颇为成功的文本。”他还对《逍遥津》进行了剥茧抽丝般的分析,认为是一个从剧情到人物都极具个性的非常独特的剧目。他还认为《辕门射戟》是塑造人物避免单一概念化的典型作品。

总之,此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辩证认识的基线,在充分弘扬京剧作为国粹艺术博大精深的宝贵价值之外,也考虑到作为诞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京剧不可能不打上那个时代和社会统治思想的某种烙印,但它又生活与游走于中国民间,也不可能完全背离普通人的意向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只不过,我们今天更多地应以历史的眼光去观照,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以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以国粹文化的价值去接受。从而珍视、保护、发扬,以便更好地欣赏京剧,使之无愧于成为中华精粹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服务于人类。基于这一目的,该书作者旨在热爱与弘扬国粹京剧的同时,也客观冷静地以某些剧目为例,指出其存在的某些值得商榷的消极因素和良莠杂糅的缺憾,如《游龙戏凤》(或曰《梅龙镇》)、《大登殿》、《打龙袍》、《珠帘寨》、《天霸拜山》、《武家坡》、《桑园会》、《哭祖庙》等剧目。不论这些剧目有的是如何被乐此不疲地推崇和争演,作者都一一指出它们各自存在的陈腐和可厌之处。

不过,作者最终还是落笔于几百年间民间艺人和艺术家的锲而不舍,以及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高度赞赏他们的敬业精神与对艺术精益求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文中,作者感叹:这种非凡的付出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行业向更高境界攀登的有志者。

(摘自 《天津日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