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京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四大徽班进京后,北京“皮黄戏”兴起,喜爱者颇多,达到入迷程度者亦不乏其人。因此,票房也相继成立,有的戏班也有票友客串。龚云甫即是当时的票友。

龚云甫是满族人生于一八六二年,早年在玉器铺学琢玉器手艺。因酷爱戏曲,空闲时常学戏自娱。在二十四岁时被邀加入元明寺票房后,常去玩票,学老生兼老旦,只是玩票而已,未为正式登台演唱。后经伶界友人果、迟二位之邀加入小鸿奎班客串演唱,海报贴名“龚处”,(旧时票友演唱时,按例多不用全名,只在姓前加一“处”字)直到清末宣统年间才用龚云甫真名。

最初师从刘桂庆学老生,曾在天津演出,艺术水平一般。回京后,正式加入正值孙菊仙主持的“四喜班”成为职业演员,时年三十一岁,并且得到了对他的异常器重。

孙菊仙发现他身材扮相嗓音诸方面都不宜唱老生,劝他改唱老旦为宜。当时老旦行虽只演配角,但仍缺乏老旦人才,更谈不上演以老旦为主角的剧目。龚云甫认为作为一个票友能加入誉满京城的“四喜班”已属不易并且又得到如此提掖,他深为感激,从此便尊重孙菊仙的建议,便专攻老旦。孙菊仙让他从熊连喜学戏,开始教他“钓金龟”、“滑油山”、“游六殿”等戏,因他的声音、扮相颇似老妇,嗓音充沛,表情得神,一经出台,便博得观众的称赞夸奖,从此名声大振。

之后又搭“玉成班”在四十岁后被选入“清平署外学”(即清内廷供奉亦即转为宫廷演戏的演员,都有品级)。又开始演出“太君辞朝”、“徐母骂曹”、“雁门关”等,剧目日多亦都精妙,后南下淞沪,东去津塘,于是名传大江南北,誉满京津沪。又与谭鑫培、王瑶卿、萧长华、陈德霖、刘鸿声、杨小楼、金秀山、德珺如等诸大家同台合作演出,盛誉更是空前。

龚云甫创始了京剧正工老旦的行当,从而改变了从不为人看重的附庸地位。并能自成一家,由老旦过去多演出配角,到演出大轴,是前此未有的“中国音乐舞蹈戏曲名人辞典” 中载“梨园中以老旦为台柱唱大轴,盖自龚云甫始,前此未之有也”。剧作家齐如山也说过“百余年来,以老旦演大轴,只他一人。”这是因为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念做表上不屑依人学步,细心钻研苦练,敢于突破创新才有龚派老旦的诞生。

他在唱的方面,嗓音清脆而苍劲,朗润而醇厚,富于韵味,有时略带喑哑,但能运腔自如,听来有如云遮月,时隐时现,而愈唱愈亮,经久不疲,绵远蕴蓄,抑扬顿挫,是其所长。其唱腔突出特点是行腔和用腔都介于老生与青衣之间,以接近老生之中而融进青衣腔和唱法,从而发出老旦唱腔自有的一种既有娇而脆的雌音,又有苍而颤的衰音,酷似老妇人的声调。唱腔花而不俗,新而不怪,大方灵俏,不矫揉造作,而是切合剧情人物,揭示思想性格。

他的代表作“徐母骂曹”中有一段西皮二六转快板唱段中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历数曹操的家丑,没有婉转花腔,而是具有一泻千里之势,唱到“曹贼之贼”字时,使用一个突兀而起的嘎调,把人物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他就是用这种独特的声情并茂的唱功,塑造了一位义正辞严凛然不屈有身份的老妇人形象。又如“钓龟”中使用了很多垛句,节奏紧促字字铿锵,表现了一个贫苦老妪对儿子的叮嘱,絮叨的口吻,但又不平淡呆板。

他的念白,吞吐有力,柔中有刚,气口得当,“骂曹”“行路训子”中的大段白口,颇见功力。他在音韵法则上更有大胆的变革。他不拘泥一般的音韵法则,许多地方纯用“京腔大字”尖音念团音,上口字不都上口,他不顾非议,无所畏惧,终于得到了人们认可和好评。

他在表演上,讲求表情传神来刻画人物。如“雁门关”的佘太君,对杨家将是慈祥可亲的面孔,对萧太后等敌对方的人物,就显出一派肃煞的威严。他的身段亦是吸收了青衣的动作,如“母女会”“钓龟”进出窑的身段;“滑油山”的甩发、磋步等等。这些身段来自青衣舞蹈,而他将其变为老旦的美的身段,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这也是在老旦表演艺术上的创新。

他所演剧目有“钓金龟”“行路训子”“行路”“哭灵”“母女会”“大登殿”“四郎探母”“辕门斩子”“雁门关”“太君辞朝”“徐母骂曹”“徐母训子”“断太后”“打龙袍”“游六殿”“滑油山”“孝义节”“望儿楼”“药茶计”“六月雪”“金水桥”“甘露寺”“胭脂虎”“三进士”“沙桥饯别”。

龚云甫之子名少甫非梨园界人士,孙连泉二十多岁时曾拜龚先生之徒——卧云居士为师,改名效云。因天赋嗓音不佳,和卧云居士身体欠佳,授业不多即病逝。效云即去保定工作,后来调至石家庄河北艺术学校工作,不久即去世。

后人宗其艺者有卧云居士、松介眉、文亮臣、李多奎等,票界也不乏其人。(本文作者为:卧云居士之子、“龚派”入室弟子)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