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孙毓敏老师教常秋月的第一出戏《金玉奴》,此为彩排后的师生合影(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常秋月,是我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的徒弟之一。那时候,她在戏校上学,刚刚十二岁。给她开蒙的是崔荣英(荣春社的筱派现已故)老师,非常有水平,徒弟也很多。秋月还曾向李喜鸿(已故)老师学过尚派。

我到学校的第二年,在吴江的安排下,开始教她第一出荀派戏《金玉奴》,此后又逐步增加了的《红娘》、《红楼二尤》、《勘玉钏》等荀派戏。在她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荀派味儿十足了。她事业心很强,奋斗起来很带劲,从不气馁,有个性,也很自尊。

有人问我:“正式拜你为师的常秋月对你不忠啊!跟你学演了这么多荀派戏,怎么又一会儿学陈永玲、一会儿学赵燕侠,现在又是童芷苓的《四郎探母》了?她到底是哪一派啊?”

这种提问不少,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我想到的是:每一个艺术界的成功人士,尤其是戏曲界的,每当写到自己的简历时,老师的名字总是一大串。因为即使你不写,别人也知道你曾向谁谁谁学过戏。既使老师的名气不大,但并不等于能耐不灵,既然跟人家老师学了,就得写上老师的名字。所以我经常说拜师要拜“明”师——明白的“明”。

作为演员,学的越多,营养就越丰富,融会贯通起来的手段就更多,角色个性就会更突出,这就是戏曲界的艺术上的养生规律。我不能因为常秋月曾向以上诸位老师去讨教而生她的气,称她为“不忠”。我不仅不生她的气,还鼓励她较益多师。只要老师们看得起你,愿意教你,你就要学,学得越多越好!况且我也崇拜以上几位呀。

袁世海的老师——郝寿臣大师曾这样问过袁世海:“你模仿我,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还是把你揉碎了变成了我?”袁世海愕然,“郝校长接着说:“学戏必须会学,不要死模仿,通过学戏,长期接触,了解了表演规律之后,最终把我吃透、揉碎,变成了一个‵新的你′才是目的!”郝老的形象比喻其实就是想说明:死学某一流派没出息,必须在了解了基本规律之后,配合个人的条件特点,进化演变成一个新的“我”,才会出现新的流派,也是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目标!

常秋月向多位老师学习的目的,无非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崭新的“我”,这个志气不大不小正合适。在纪念荀慧生110周年北京召开的“荀学理论建构座谈会上”,曲润海局长大声呼吁,荀派缺乏第四代领军人物,我很受触动。因此,会后我一再鼓励我的三个大徒弟:常秋月、唐禾香、熊明霞一定要在“京、国、上”三大京剧院内占住荀派的位置,各自努力奋斗,争当这个领军人物,才叫真的有出息。

常秋月就读研究生班时,在老师家上课时与恩师孙毓敏合影

戏曲艺术就是“人在艺在,人亡艺失”,十分现实和残酷。每一个戏曲演员想成气候,必须勇于奋斗,敢为人先。前段时间看了由常秋月主演的《绣襦记》和她临时加盟的“代战公主”已经都有她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和处理方法了。

《绣襦记》浓缩成了三场戏,第一场必须充分展示人物的“纯与美”,第二场见到了昏死街头的郑元和,应充分表述“情与真”,第三场《刺目》,要的就是“真爱和励志

”。只有自己学会了分析人物,每场的表演各有侧重、各有安排和处理,才是一个清醒的演员。在黄少华、孙元喜两位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她已经揉进了自己的智慧和个性。一场一身的新服装,也都是她自己和设计师共同设计创造的。因此,她所扮演的李亚仙很有特色,加上几个好配演,这出《绣襦记》在六出濒临失传的冷门戏中,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再说说她被梅兰芳大剧院邀请加盟出演的“代战公主”。这个角色在《红鬃烈马》全剧中并不是大主演,而是一个硬二路,但常秋月也很认真对待,为了展示“代战公主”的文武全才,在前面的“紮靠、射雁”与高嗣继会战中,她尽力挖掘原来学过的尚派风格,自己叠折儿亮相劲头很清晰。在“大登殿”中又把自己新做的“旗蟒”穿上,显得雍容华贵十分鲜亮。还有那些特色动作处理,均是原来李喜鸿老师教过的。我看过之后也给她提了一些诸如分寸、节奏之类的小建议。现在每演一次戏,或办专场,或强强联合加盟他人,她都想有所出新,不愿意过分与人雷同。这种追求出新的心理很好!比如《典妻》一剧中,她以“踩跷”形式出现,还有大段的唱腔和微微弯腰扶腿的形象处理,不也是在努力“出新”的思维下的一个成功尝试吗?总之,关心她的每一步成长。

为了京剧艺术,常秋月花了不少心血,也花了不少钱,她几乎将自己的所有积蓄与收入都花在制办自己新戏装上了。

近来她的嗓子以及对唱腔的理解上也大有长进。她所录制的全部《玉堂出》非常好听,嗓音娇嫩流畅有特色,如同一下子开窍了一般,令人惊喜!

2010年正月十五,常秋月在上海办专场,展演的、由各大流派知名演员共同捧出的童派《四郎探母》和纯荀派的《勘玉钏》再一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结束,观众们滞留不走,非要她加唱一段《红娘》后才高兴地离去。好多老观众看完后见到我,大声而激动地说:“太棒了!真是你的小模型!太像了!真精彩!”、“这么好的《勘玉钏》好久没见啦!”、“《探母》也很成功!多来几次上海啊!”做为从小看她长大的老师,怎能不由衷地为她高兴呢?!

2010年2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