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期待京剧“第四次”繁荣:薪火相传风华正茂

——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圆满结束

编者按:

日前,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圆满结束。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充满朝气的演出,让人赞叹梨园新秀的整齐阵容、扎实基础和出色技艺,看到了京剧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活力与生机。与此同时,中国京剧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引发关注。

本期文化圆桌特邀艺术界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大家分享他们对京剧人才培养与京剧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以飨读者。

崔伟:京剧发展的有力支撑

崔伟(作者系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

京剧艺术正迎来发展的好机遇。发展离不开政府重视、人才建设、 媒体支持等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通过人才建设、培养机制和传播方式等革新,具有开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机制建立起来,京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正步入又一个充满希望和辉煌的发展时期。

“研究生班时期”的强大阵容,为京剧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京剧之所以能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巨大危机后,从90年代中期逐渐走出式微的境地,焕发出今日的生机与活力,首先应归功于1996年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开办(以下简称青研班)。青研班开创了京剧史上通过优秀人才培养,以打造和推出尖子、领军人才为重点,完善选拔人才的梯次机制,为京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京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艺术的高度重视。梯次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当代管理科学与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京剧艺术本质特点创造性的结合,是一项高效、高质的人才选拔系统工程。不同梯次互为基础,循序渐进,目标明确,以最大程度确保优秀人才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繁荣和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意义深远。

以“流派”为课题的教学模式,为京剧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的开办,是又一项极具实效的京剧人才培养举措。流派是京剧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博大精深的具体显现,艺术家智慧的成果与结晶,也是京剧最具魅力之所在。如果说,“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是京剧之“魂”,那么流派则是京剧之“神”。流派班的创办正是在符合京剧艺术的本质规律基础上,结合当前京剧艺术继承发展的薄弱环节,把握本质,立足长远,集京剧传承与人才培养规律于一体的重要教育方式。

以京剧流派继承为抓手,采取选拔形式,遴选优秀人才,确立对应的师生关系,由国家有关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各流派产生、发展和优秀传人集中的京剧院团,共同开设如此大规模的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这在京剧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新中国的艺术教育和京剧人才培养上也是首次。这是继成功开办青研班之后,培养京剧后备优秀人才又一具有实效的重要做法,对于京剧艺术继承和发展,京剧人才更健康地成长,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空中剧院》的巨大影响,为京剧的普及推广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京剧艺术水准与影响力的提升。2003年1月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本着“百花齐放、继承创新、强强联合、德艺双馨”的宗旨,多年来向观众奉献了以研究生班为主体的当代优秀京剧人才演出的四五百出精彩剧目,用电视这种具有巨大观众覆盖面的现代传播形式宣传京剧艺术,把以往剧场演出效果扩大到亿万观众,普及了京剧知识,宣传了优秀演员。《空中剧院》追求“强强联合”的阵容组合,奉献的剧目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艺术质量和欣赏看点,不仅培养了演员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也提高了观众的欣赏与鉴赏水平。

在为京剧现状欣喜的同时,也应看到其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在京剧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当下,如何科学妥善处理好京剧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更加重要;京剧要发展创造,但不能以牺牲京剧本体优长与自身艺术魅力为代价;京剧应改变老戏老演,剧目单调的不足,创作、改编、移植、整理应不拘一格;在政府对京剧的各项保护扶植中,除了关注文化部门与京剧院团外,对为京剧人才梯次机制和传播推广做出巨大贡献的传媒也应支持;戏曲艺术院校招生萎缩现象令人担忧,我们应强化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影响力,努力使这些院校成为培养戏曲人才的摇篮。

赵景勃:构建三梯次 重在长传承

赵景勃(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人们密切关注艺术活体传承:质量是否正宗、规范,需要高水平传承;数量是否充足,需要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梯队是否衔接有序,需要年龄结构合理接续。

文化保护重在传承,特别是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京剧,以独特的“活体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所谓活体传承,不是停留在资料音像,而是要活在演员身上。人们密切关注这种传承,质量是否正宗、规范,需要高水平传承;数量是否充足,需要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梯队是否衔接有序,需要年龄结构合理。
值得欣慰的是,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以及京剧界,凭借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不断推动这种传承。认识到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培养出领衔的角儿,是活体传承的重要标志。所以,如何培养能够领衔的高端人才,成为戏曲教育的重要课题。

青研班,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学员选拔重在“优秀”二字,由名家、名师指导,实施提层教育。目前,历经十年已毕业了四届学员,培养京剧演员111名,有领衔主演,有艺术骨干。他们正值英年,演老戏,创新戏,成为支撑当今京剧舞台的主体力量。

如今京剧人才培养呈现出明显的三大梯队格局。前四届青研班学员现在年龄40岁左右,以“60后”、“70后”为主体,这是活跃在舞台上的第一梯队。

流派班是青研班之后,又一个以专门培养流派传承人为宗旨的新模式。流派班今年5月开办,包括16个流派,66名学员来自全国15个院团,年龄为20至30岁的“80后”,他们和第五届青研班一起共108人,构成舞台上的第二梯队。这些人已经崭露头角,有的开始担当主演,有的成为剧团的梁柱之才。

而青京赛参赛者是来自全国20所戏曲院校的在读学生,年龄多数在10至20多岁,以“90后”为主体,构成京剧舞台的第三梯队。对这些经过大赛选拔出来的学生,将实施重点培养和保护措施,可以预见其将具有很高成才率,是一批蓄势待发的“潜力股”。这批力量将为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做人才储备。

从青研班、流派班、学京赛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演员培养的梯队层次。这种梯队结构源于宏观构思,经过有计划、有投入、有措施的培养,将出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效果。

创建选才育才的配套程序。进入青研班、流派班的学员,经过电视大赛和舞台实践脱颖而出。有关方面初步计划每隔四年举办一次学京赛和青京赛,然后在此基础上招办下一届青研班和流派班,先大赛选才,后办班培训,形成一个选才育才的配套程序。这种选拔方式一旦制度化,对新生代意味着机遇均等,势必催发人才竞长,激发教学活力,京剧人才的梯队层次将更加健全清晰。

创建高端传承的教学模式。这要和名师对接,这些优选之才,要由国宝级的艺术家传授。名师名戏直接传承,既教戏又授法,传授属于自己的独得之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高端传承的内容首先是传统的经典剧目。这些传承几代的骨子老戏,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艺术精品,如《杨门女将》、《白蛇传》、《野猪林》及《汉宫惊魂》等等,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这些精品的原创者,上得良好师承,又有创新经验,他们的艺术理念、艺术方法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孕育新生代极好的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戏曲高端人才培养采取新模式、新措施。在戏曲院校的常规教育前提下,如今又采取电视大奖赛,青研班、流派班等举措,成为戏曲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逐渐形成催生高端人才的新景象。

王金璐:珍惜机遇 五字相送

王金璐(作者系京剧武生泰斗)

与我经历的旧时代相比,现在的京剧演员遇到了好时光。我要送大家五个字:“学、练、演、看、辨”。

第五届青研班的汇报演出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学员的进步。这些年来,每一届研究生班我都教过,有很多感想。

首先,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有关方面。办研究生班是戏曲史上的创举。过去有科班也有戏校,但是学员们毕业后就到社会上搭班演戏去了,没有人再来关心你,提高深造是学员们自己的事!那时候有句老话儿叫“搭班如投胎”,就是说“搭班”可不是容易的事。比方说,甭管演什么戏,你要是跟别人说:“咱们对对词,排排戏”,就这么一句话,你的“饭碗”可能就“砸”了!为什么?因为对方会想:还对词?还排戏?你会不会呀!可别连累我,把戏演坏了!从这往后,这话一传出去,没人敢约你搭班。所以,我的老师就教我会的戏要多,练得熟才行。此外,即使你有本领搭上戏班,没有自己的私人盔头、靴子、戏衣也不行,要不然你没法演戏。

现在新社会了,和过去的旧剧团是天壤之别呀!学员毕业到了剧团,国家还继续培养你:戏衣由国家提供;你不会的戏,剧团请人教;凡是上演的戏都事先排练好,电视还来录制宣传。这些年又开办了研究生班——这种机遇和福气,我们年轻时是没有的,我到了这么大年纪想都没敢想过!现在的学员遇上了好时光。所以,不光是研究生,就是我们老演员也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对京剧的关心和支持。

现在研究生班采取的“集中学理论,回团搞实践”的教学方式很灵活,非常好。团里有戏,就去演戏,没戏时就抓紧学习、提高,学习与实践两不误,加快了高层次、高水平戏曲人才的培养速度。国家早在1996年就开办第一届研究生班培养新人,这说明党和政府对京剧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舍得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如今,前几届研究生差不多都是各院团领军人物了——吃水不忘淘井人,大家要记住自己的成绩提高源头在何处!

第五届研究生班还有一年多毕业,又赶上京剧“申遗”成功,这是个大好机遇,青年演员们要更坚定地干好本行。如果说点儿希望的话,我想送大家五个字,就是要“学、练、演、看、辨”。多学多练,身段动作就更加规范准确;多演多看,能够积累舞台经验,借鉴他人艺术之长;“辨”就是要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能够辨别艺术上的高下精粗。此外,还要学会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艺术,保护这份世界级文化遗产,我要尽我所能。我相信,年轻人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钮骠:期待“第四次”繁荣
钮骠(作者系戏曲评论家)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连续观看了全国戏曲院校青年京剧教师的展演和京剧学生的电视大赛,以及中国戏曲学院60年校庆系列演出和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演出,相当于对当下青少年京剧演员成长状况作了一次大巡礼。作为京剧人,不禁由衷地欣喜。这班青少年演员中,人才济济,行当齐备。小的十一二岁,大的二十几岁,扮相、嗓子、身材条件均好,许多有望成为担纲挑梁的领军人。他们在台上有“一棵菜”精神,受过严格正规的培养,看得出教师们在他们身上付出的心力和汗水。

这些学艺的幸运儿真是喜逢大好时代,备受领导和各方的关怀爱护,拥有展示才艺的平台,这在旧时代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他们前程似锦,成材在望。不久前,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更能保证京剧艺术的传承、延续。由是,使我生发一个憧憬,即京剧艺术的“第四次”繁荣。

中国京剧形成至今170年,在这一个半多的世纪中,它出现过三次兴旺局面。第一次从清代道光年间,至人们常见的那幅“同光十三绝”画图的年代,以程长庚、余三胜、徐小香及继后“梨园汤武”谭鑫培、王瑶卿等为代表的初盛时期,为京剧发展开创了通途大道;第二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大贤为代表的京剧已臻成熟,进入高峰。这一时期,不仅群英争妍,同时各行俊彦并起,呈众星捧月之势;第三次则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时,京剧演员老、中、青、新四代同台竞艺,名家荟萃,盛况超越前两次。京剧以其古老而清新,丰美而健康的风貌光耀舞台,倾倒国人,饮誉海外。这是众所共识的不争史实。

而今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新秀和即将登上氍毹的“90后”一代,生正逢时。随着“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东西方文化变迁的情势,中国京剧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之一,必将获得良性发展。可以预期,在未来的10至20年间,京剧的第四次繁荣时期将出现。而今的青少年演员们,到那时正是台上的栋梁,剧坛的主将。

我们应储备一批优异的京剧演艺人才,为迎接美好时日的到来而加油。同时,勿忘培养京剧观众群、扩大京剧演出市场,这亦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摘自 《人民日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