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2月19日下午2时,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在上海病逝,享年89岁。

在袁雪芬位于上海淮海路的家中,吊唁者众,客厅里摆满了袁雪芬弟子和亲朋好友敬献的百合花。人们在怀念袁雪芬对越剧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想起大师像百合花一般洁白纯净的人生,不禁泪眼模糊,感叹万分。袁雪芬常说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她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的。

近年来,演艺圈里的金钱崇拜、权力崇拜愈演愈烈,沽名钓誉者有之,拼命捞钱者有之,卖身求荣者有之,文过饰非者有之。一些演艺人员,甚至包括有了一定名气的演员,为了争角色不惜试身各种“潜规则”,用金钱、美色贿赂相关人员的八卦新闻,经常见诸各种小报。而袁雪芬从踏入演艺圈后,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她一心扑在越剧事业上,低调做人,不断探索越剧改革,把崭新的舞台演出形象引入越剧,终于独创了唱腔韵味淳朴,感情真挚深沉的“袁派”艺术。

有关“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事情,在袁雪芬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举不胜举。袁雪芬1922年出生于“越剧之乡”嵊州,1933年开始越剧生涯。1936年在杭州第一次挂了头牌,那一年她只有14岁。小小年纪的袁雪芬不仅跟着戏班走南闯北,成了台柱子,还早早地有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想法。她平时只穿布衫,常年吃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吃荤。她生性厌恶应酬,一般不出席别人的饭局,这个习惯几乎保持了一生。当年她被评选为“越剧新后”,后台免不了涌来各色人等。对于追求名利的演员来说,这可是梦寐以求的事。可袁雪芬并没有受宠若惊,她照样一袭布衣,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一些捧场的生意人和富家子弟觉得袁雪芬的素衣打扮不吉利,会冲了他们的财气和运气,颇有微词。有人劝袁雪芬入乡随俗,对这些人热情些,可袁雪芬淡淡一笑,依然故我。时间长了,捧场的人少了,袁雪芬反而感到清静了许多。

袁雪芬20岁那年,已经是一个名震江南的越剧名角。她与老板约法三章:“不许闲人到后台,不唱堂会,不拜客。”这“三不”,其实是一名演员保持自己高尚人格的挡箭牌,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得罪人。袁雪芬是一个聪明人,当然知道个中风险。不过,从定下这三条规矩后,她就一直身体力行,哪怕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1946年,宋美龄到上海,因为好奇越剧为何如此红,就想请“越剧新后”去唱个堂会。尽管知道宋美龄的身份,袁雪芬还是说,她要看的话就来剧场吧。

袁雪芬是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上世纪40年代,包括袁雪芬在内的“越剧十姐妹”发起越剧改革,把崭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引入越剧。她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轰动一时。为了越剧改革,她甚至自掏腰包。袁雪芬成为名角后,不断有上海的剧场老板来嵊州乡下请她演出,“演出的最高报酬已经是一两黄金一天”。袁雪芬提出,要叫她演戏,必须改革。而改革就要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她对老板说:“这些费用,从我的包银里出好了。”这样,她一个月4万的包银就剩下十分之一。可是为了艺术,袁雪芬甘愿作出个人牺牲。她平时生活朴素,而为越剧事业,却大把大把地掏钱,毫不吝啬。看到如今有些演员斤斤计较演出报酬、对艺术却无所谓的做派,我们就会感慨,大师就是这样靠自尊、自爱、自强而炼成的。
如今,一代大师驾鹤西去,然而大师没有远去,她的精、气、神还在,她的演出形象还在,她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还在。她那高尚的人格、精湛的艺术、完美的人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留给我们后人,时时陪伴着我们。

(摘自 《光明日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