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昆曲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他从事一门极其古老的艺术,却喜欢搞跨界、玩混搭,日常穿着有如最新潮的时尚圈人士;他在这个行当里干得风生水起,成为翘楚,却在儿时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入行;他就是人称“昆曲王子”的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采访张军是一件愉快的事,不像工作,倒像是朋友间话家常。一个冬日的午后,解放牛网记者与张军相约在他的办公室,一幢位于建国西路上的四层小楼,周围都是老别墅与老公寓,泡上一壶带着淡淡药香的“护肝茶”,听他缓缓道来。
谈演出,水磨新调融古今
“我是一个歌者,演出就是歌者寻梦。”

将于12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演的“水磨新调”新昆曲新年音乐会是张军的一次全新尝试,称之为“Kunplug”。张军说,他喜欢以“unplug”的方式演绎昆曲。

plug意为插电的,unplug就是不通电,即不用麦克风,完全采用自然人声的演唱方式。近些年,张军演唱昆曲都拒绝使用扩音设备。“Kunplug”,意即插电的昆曲,昆曲的旋律和唱词融合电音、摇滚、爵士多种音乐元素风格,使用电音乐队现场伴奏。

音乐会的曲目全部采自昆剧经典唱段,如《懒画眉》、《山桃红》、《江儿水》、《红绣鞋》等。分为两大类,一类完全回归传统,笛子伴清唱;一类极其现代,昆曲插上电,伴奏乐器除了笛、箫、二胡、琵琶、古琴、古筝等,还有吉他、键盘、小提琴、打击乐等。舞台呈现方面,则利用光与影的效果将昆曲意境延伸。

“用新的方式激发想象力,表达新的感怀,这就是水磨新调之新”,张军说。他的下一步计划是推出新版《长生殿》,不做加法只做减法,原本50折的内容重新编排压缩至100分钟,在一个只能容纳70位观众的特定空间里演出。这个地方他已经找好了,在浦东一家别墅小区的会所里,目前正在改造舞台,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

谈入行,结缘昆曲偶然间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呵,守的个梅根相见。”

这是《牡丹亭·寻梦》中著名的唱段《江儿水》,张军将它命名为《偶然间》,作为音乐会的主打曲目,由它开头,由它结尾。当记者问为什么选择这样一首曲子,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时,张军的记忆闸门不由得打开了,“其实我接触昆曲也是纯粹因为非常偶然的因素。”

25年前,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班来张军的家乡青浦招生。经历十年动乱、百废待兴的古老艺术第一次正式迎接新鲜血液。

12岁的张军原本是一个成绩不错、性格内向的孩子,家中无一人和文艺沾边。在父母的鼓励下,会拉手风琴又学了两个月二胡的他,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去报考戏曲学校音乐班。当初的考试对他来说,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想通过考试来试试看自己的乐器水平。

学了两个月的二胡自然不足以成功,在音乐班遇挫的张军,沮丧之下阴差阳错又踏进了演员班,唱了一首当时流传的电视剧《济公》主题曲。“鞋儿破、帽儿破”唱完,负责招考的昆曲名家张洵澎老师说,小囡卖相不错,留下来复试吧。就这样,张军开始了他的昆曲人生。

初试、复试、三试,在长达三个月的考试过程中,张军一共经历了五关。“不停地训练、考试,唱歌、跳舞、做小品……那三个月时间我做了所有我不想做的事”,回忆这段历程,张军觉得苦不堪言。最后,考上了,成了戏校在青浦地区招收的两名弟子之一,那一年报考的孩子有几千个。

有趣的是,等到被录取之后,父母反而动摇了,也许是心疼儿子在戏校的清苦,也许是希望儿子走考大学当白领的常规路线。12岁的孩子倔脾气暴发,参加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家庭会议,强烈表达“我一定要去”的愿望,最终父母妥协,张军正式入学戏校昆三班。

偶然间,心似缱,就这样结缘昆曲,爱上昆曲。回顾往事,张军觉得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有时候想,如果不是因为昆曲,我现在多半是在青浦的邮电局、民政局之类的当个公务员。”
谈粉丝,一包鸭脖子带来的感动

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夏秋两季的周末晚上,园林版《牡丹亭》青浦朱家角古镇的课植园上演。日落之后,古典私家园林中笛音袅袅,人声清幽,混合着风吹、水流、鸟啼、虫唱等天籁之声,奇特美妙,被张军称为中国式的环境戏剧。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观众反响热烈,今年10月29日是2011年度最后一次演出,由于观演人数太多,当天特意加演一场。据统计,9成以上的观众都非昆曲戏迷,而是被新形式吸引过来的。

去年8月,张军去瑞士巴塞尔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回到上海一个月后,一次他演完园林版《牡丹亭》,两个瑞士人找到了他,向他表示敬意。原来一个月前在瑞士,两个当地观众第一次接触到昆曲这一古老独特的东方艺术,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于是在张军回国之后,多方打听到上海有园林版《牡丹亭》演出,特意赶来观看。

还有一次,有一个微博用户名为“俳句小生”的武汉女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消息给张军,表示要来上海看园林版《牡丹亭》。考虑到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张军说,不用买票了,对门口工作人员说一声就成。“俳句小生”执意不肯。于是两人讲定,带一包武汉特产的鸭脖子作为门票。于是某一天演出结束后,张军就真的在后台碰到了一个给他送鸭脖子的女学生,“遇到这些粉丝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

谈传承,18个孩子一台戏
张军说,打算与昆曲结五十年缘分,如今已经度过了二十五年。如果说前一半岁月是在承,那今后的一半更多地还要考虑传的问题。生生不息,传承更替,对这五十年缘分,他期待且珍惜。

今年9月,18个孩子集体亮相“生生不息——张军昆曲艺术展”开幕仪式。这些孩子年龄在10岁到12岁之间,是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委培生,将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接受10年一贯制中学连本科的学习后,签约成为中心的职业演员。他们是昆六班。

18位学生从全国几千名报名者中层层选拔出,将近一半是上海本地人,大部分学费由国家政策予以减免,剩下的以基金和奖学金的形式发放。小学员中,张军尤其看好一个女孩子,叫杨依林,昆山人,非常有悟性。下个星期,孩子们将在“水磨新调”新昆曲新年音乐会上首次登台亮相,与张军合唱《长刀大弓》。

记者在张军的办公室里看到贴在墙上的一张课表,孩子们除了身训课、毯子功、声音、拍曲等专业课外,还有语、数、外、地理、历史等文化课。张军曾遗憾自己当年上文化课睡觉太多,因为练功太累了,而昆曲,又是一件多么需要文化的事业。

谈创新,“像别人你就完蛋了”

昆曲的创新是一道难题。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路越走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一味地求新求变,花样百出,最后变成自己也不认识的怪物。其实何止昆曲,世间那些古老的美丽的东西,不都碰到这样的矛盾瓶颈吗?

对于昆曲的未来发展,张军认为应该是像白先勇曾说过的那样,“移步不换形”。他有三个坚持,即坚持昆曲的文学、坚持昆曲的音乐、坚持昆曲的气质。什么是昆曲的气质?“安静、典雅、唯美,简而言之一个字:美!”

张军认为,诞生至今600年的昆曲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200年,从“曲”到“剧”,这是萌芽的年代;第二个200年,主宰中华民族的娱乐和审美,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成为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文化,这是鼎盛的年代;第三个200年,从清中期至今,多元文化群起,昆曲走向边缘化,这是衰落的年代。如同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客观规律,昆曲的衰落是正常现象,要以平常心看待,倘若一门艺术横行几百年没有变化,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因此,张军看淡这一切。“帝王将相看京剧,男欢女爱看越剧,家长里短看沪剧。要看那种安静、典雅、唯美的,看昆曲。没有绝对的传统和创新,再怎么改,都要符合昆曲的气质,坚持自己,像别人你就完蛋了!”张军如是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