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川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成立于1952年的眉山县川剧团,曾经红遍成渝两地,所到之处,必是场场爆满,掌声雷动。然而,如今的川剧发展陷入困境,眉山川剧人经历了川剧从兴旺到衰败,再如今的复兴之路。

怎样把川剧的美发挥到极致;怎样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怎样去开拓受众群,让川剧重新回到公众视线……川剧期待着新的“变脸”。

困局

川剧玩友

最后的“阵地”

“咚咚锵,咚咚锵……”3月10日9点许,随着一阵锣鼓声,每周一次的川剧玩友聚会拉开了帷幕,记者循声迈入眉山川剧场,但见大舞台上空无一人,台下不少桌椅布满尘土,而在剧场的一个角落,围坐着一群正在表演的川剧玩友。

十几位川剧玩友团坐一起,各自操作着手中的乐器,充满感情地表演着,近百名观众将他们团团围住,有的闭眼聆听,有的用手或脚打着节拍……这个角落,便是东坡区川剧玩友协会的表演场所,也是全市川剧玩友的精神乐园。

协会有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川剧玩友500人左右,周末逢双的日子,大家便早早相约此地,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的聚会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定律。协会里既有专业演员,也有很多业余爱好者,因为对川剧的共同喜爱而走到一起。在川剧逐步衰落的时候,他们怀着无穷美好的回忆,执着地坚守着这块最后的“阵地”。

“现在除了这里,没有地方能让我们这些人听戏了。我每周末必来,而且一定是在9点前到,在固定的位置坐下,泡上一杯浓茶,满心期待着当天的表演。”一位84岁的老戏迷称,自己听了70多年的戏,川剧曾陪伴自己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代,自己也见证了它的兴衰起伏。

“如今,唱戏的老了,听戏的也老了,川剧也开始走向"衰老"了。”玩友们一边感叹川剧的没落,一边殷切地期盼着,希望能保住川剧的最后阵地。

故事

老川剧人

坚守的苦乐

从10岁踏上川剧之路,练功、排练、表演、编剧,到年过六旬,仍然战斗在基层文化第一线上,每天都在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四处奔走……他就是“心连心”艺术团副团长唐稚明,在登上川剧舞台的55年时间里,他一直坚守着川剧的“阵地”,痛并快乐着。近日,记者走进唐稚明的家,体验了一个老川剧人的人生经历,也体验着川剧的兴衰起伏。
唐稚明有事没事的时候,喜欢哼上两句。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一天不动嗓子,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出身梨园之家的唐稚明,对川剧有一种天生的痴迷。10岁的时候,他走上了川剧之路。每天凌晨5点起床,到河边吊嗓子,再返回舞台练功,压腿、下腰、倒立……这些都是必修课。

进剧团3年后,唐稚明被送到乐山市第一届演员训练班去学习,他的文化艺术造诣得到质的飞跃。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超强的领悟力,他的表演更加成熟,对舞台的驾驭能力也更强。

因为能在不同角色之间顺畅转换,人们称他为“唐万能”。唐稚明认为,是人手不够的原因成就了这个称号,“有时遇上演员突然有事,要求其他演员代替,所以什么角色都要能驾驭。”

“当时,正是川剧的好时光,剧团走到哪儿红到哪儿,表演场场爆满,掌声不断。演员就像明星一样。”唐稚明说,观众的喜爱,是演员的最高荣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川剧开始走下坡路。最严重的时候,演员们曾有一年零七个月没有领工资。当时很多人很失落,觉得川剧艺术要灭亡了,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同时坍塌,演员们生活穷困,剧团也开始四分五裂,业务骨干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唐稚明选择了坚守。

在坚守中,唐稚明渐渐明白,川剧对自己有多重要,“它就像人的声带,平时不会想起,一旦想抒发、交流情感时,便会明白它的重要性。”

如今,川剧团已经变更成了“心连心”艺术团,虽然表演形式、内容和过去都大不同,但唐稚明仍坚守着阵地,“只要还有川剧表演的舞台,还有存在的必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看着川剧演员们一个个老去,却后继无人,唐稚明很着急,“真希望现在还有川剧师资的时候,能够找到学生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不要等到我们这些人都走了,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

未来

三个“变脸” 川剧的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末,各种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却给川剧带来巨大冲击,现在,眉山川剧人已意识到本身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新发展,开始筹划三个“变脸”。

面临冲击

“川剧热”开始降温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文化消费形式变得多种多样,渐渐地,人们对川剧的关注度开始降温,戏剧独大的状况被打破。

唐稚明认为,川剧的衰落除了外来文化影响外,也有自身原因。“过去一出戏可以演上好几百年,虽然老百姓对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仍然要看。过去人们不是追求这个戏好不好看,而是看这个人演得像不像,唱腔美不美。而现在,人的心态相对浮躁,审美也变了,在艺术欣赏上,更多注重的是情节,而非艺术本身。”

“虽然眉山川剧团名声在外,很多人以为我们有多强大,实际情况只有自己才知道。”唐稚明说,大部分中坚力量已经退休,真正在职的演员只有五六人,平时的表演活动,除了需要充分调动现有的资源,还要吸纳一些社会力量,并把他们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为观众呈现一台完整的表演。

借力文化立市

探索发展新路

面对如今眉山川剧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川剧人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2009年12月,东坡区委、区政府以川剧团为班底组建了“赴农村基层心连心艺术团”,并从2010年1月开始组织送文化下乡的活动,目前“心连心”艺术团已经到东坡区40多个社区,150多个村,为群众带去了300多台表演,将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更灵活、亲民的方式传达给群众,适时给群众送去温暖,效果很不错。

“虽然现在删减了很多川剧元素,但至少我们将川剧团保存了下来,还会有川剧表演。”唐稚明对此持积极态度。

2011年,借着“文化立市”的东风,川剧人开始筹划扩大川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一边维持日常表演,一边着手川剧的三个"变脸"。”“心连心”艺术团团长卫能翔表示,首先是要创新形式,从传统川剧中汲取好的经验,融会贯通;然后创新内容,排演一些更生活化、更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剧目;通过培养年轻演员,扩大受众范围,希望这些努力能给川剧带来全新的活力。
据了解,今年5月底,我市将会组织三场大型戏剧艺术表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戏剧艺术中来,让戏剧走进现代,走进生活。

短评

时代在变

川剧也要变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东西因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落、消亡。川剧,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走在十字路口。

所幸的是,党和政府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并用“心连心艺术团”的形式,将川剧保留和传承下来。然而,未来的川剧发展之路,不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更多的,是如何获得民众的欣赏,这需要川剧本身随着时代而发展。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引进新的元素,变换新的表达形式,不拘一格而又保留精髓,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希望有朝一日,眉山川剧“变脸”成功,这是老川剧人的希望,老眉山人的希望,也是未来的希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