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全球首部全景式戏剧歌舞史诗《花鼓春秋》引争议

在湖南益阳举办的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号称全球首部全景式戏剧歌舞史诗的《花鼓春秋》的上演,引发业内人士争议。

《花鼓春秋》不仅在舞台设计上频繁运用如LED屏幕、多功能机械舞台等现代化设备,还大量使用武术、杂技、现代舞和通俗音乐,甚至邀请多名“中国好声音”学员演唱其中的几首插曲。尽管长达1个半小时的演出勾勒了湖南花鼓戏沉浮起落的历史,但观众却鲜能听到几段纯正的花鼓戏。

在湖南省花鼓剧院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看来,《花鼓春秋》并不纯正的“血统”不会抵消它的积极作用。“恰恰相反,它证明了戏剧可以流行。”欧阳觉文认为,当前包括花鼓戏在内的中国地方戏曲大多都在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一个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花鼓春秋》至少做出了这样一种尝试。

如何既保留地方和历史特点,又增加时代感,这是我国地方戏曲创新传承面临的共性问题。“但《花鼓春秋》走得还是有点过。”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正维认为,戏曲最重要的是本子、演员和音乐,只有这三样才能打造出好的戏曲剧目和品牌,现代化元素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大量单一使用,只会带来视听震撼,留不下经典段子。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宋运超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多个“两难境地”:世界怎么看,中国怎么看?本地怎么看,外地怎么看?本民族怎么看,其他民族怎么看?但不管怎样,地方性是每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守住的底线,“只有在地方性上"退"得好,才能在市场上"进"得好。”宋运超说。

在我国目前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和曲艺多达数百种。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袁东艳认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当务之急是要进入“后非遗时代”,从技艺层面上去研究和推广这些“非遗剧种”,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市场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戏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戏剧类课程中,目前有80%都在教西方音乐,只有不到20%在教中国戏曲。”袁东艳认为,戏剧教学不能过度声乐化和科学化,演唱本身才是最大的传承。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