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地方戏曲,正经历一场绚烂的苦旅。在艺考一年比一年火爆的当下,传统戏曲招生难的痛楚和无奈,这种尴尬的现状,纵然是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也不例外。可尽管如此,古老的艺术仍在努力传承。位于汉口北湖正街的武汉汉剧院,在历经了十六载光阴后,终于迎来了一群新生的力量。雏莺初啼,蓓蕾绽放——42个00后学徒寄托了汉剧人沉甸甸的希望。

招生不容易 报名人数不到百人

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剧,昔日的荣光,依旧萦绕在不少老武汉的记忆里。当回望起以往的招生盛况,武汉汉剧院执行院长刘智勇恍然如昨:“以前的话,是六年招一批,最少也是十年一批,以前报名,很火爆,非常好招。但1996年之后,一直等到了2012年,我们才进行了新一轮的招生,过程很是艰难。虽然给了汉剧很好的政策,但因为文艺市场边缘化的状态,给招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眼下小生、青衣、花旦都很缺。武汉汉剧院教研室主任张辉介绍,“我们在报纸、电视上打广告,老师拿着广告单到处贴,到各个学校去找,人托人到处找苗子,除了武汉三镇和郊区,连沙市、黄石、鄂州都跑了,最后报名的总人数还没有突破100人,然后再从这里面,挑选了42个孩子,最小的八岁,平均在十二三岁的样子。”

老师不轻松 想尽办法逗乐学生

在一般人眼中,唱戏是一件很苦的差事。也正因如此,有意向报名的,也多以黄陂、新洲等武汉周边的孩子居多——虽说有一些孩子纯粹是出于对汉剧的喜爱,但对很多家庭而言,最有诱惑力的一点却是:因为念的是汉剧定向班,若干年之后,孩子们就能获得一个有编制的“铁饭碗”。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的难度也很大,1996级的王荔(武汉汉剧院当家花旦)那拨学生,能有两三个顶梁柱,就万幸了”,尽管刘院长说得如此保守,却依然看得出,他对这帮00后的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最快在两三年之后,他们就能正式登台了!”

“现在的孩子悟性高,思想也活,但吃苦精神稍微差一点”,从事武生教学的黄元湘老师说,“原来的学生,说我想当梅兰芳,当陈伯华,就有动力了。但现在我们教学,得想办法逗他们,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枯燥,就不想练了。”

教学不简单 向影视靠拢为转行打基础
“剧团招生不景气,艺考却非常火爆,这是客观事实,影视成名的途径多,速度快,这和市场价值也有关系”,黄元湘老师介绍,从武汉汉剧院走出去的影视圈当红小生余少群,也是他昔日的学生,“学完戏剧搞表演,特别有好处,从湖北走出去的袁泉、徐帆,这不都是鲜活的例子吗?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也稍微革新了一点,不单教动作,还教表演,将来万一戏剧这条路走不通,他们还可以改行,影视、话剧、戏剧都是相通的。”

而另一位教学老师冯春凤也对记者表示:“从我教学的体验来看,孩子们还是喜欢的。很多人对汉剧的未来很悲观,我倒是希望汉剧在市场上可以‘胃口’好一点,能够兼收并蓄,焕发出新的生机。对戏曲,咱们也不要那么悲观。”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