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黄梅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祖孙三代接力六十载合“筑”《风雪梨园路》

首部反映黄梅戏发展历史的长篇小说《风雪梨园路》目前正在创作之中。致力于黄梅戏艺术理论研究的湖北黄梅桂氏祖孙三代接力,使得该作品成为今年湖北省作协重点扶持的长篇小说。

湖北黄梅的桂遇秋、桂靖雷和桂也丹一家三代人致力于黄梅戏理论研究。历六十载艰辛接力研究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倾三代人心血执著追寻黄梅戏的发展轨迹,对黄梅戏流行区域的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梨园概况、艺人生涯十分熟悉。至1999年逝世前,祖父桂遇秋完成了长篇小说《风雪梨园路》的基本构架和资料的积累。桂遇秋逝世后,儿子桂靖雷和在杂志社担任文字编辑的桂也丹,对桂遇秋的遗作进行了构思创作和文字加工,于2009年底完成了50万字的作品初稿。

《风雪梨园路》是一部反映清乾隆年间鄂东黄梅戏艺人坎坷生涯的长篇小说,通过作品展示鄂东独特的黄梅戏曲文化特色,让鄂东黄梅的戏曲文化、风土民情、众生百态、梨园群芳跃然纸上。据悉,目前根据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要求,他们还将对此作品进行再加工。

桂氏三代人一脉“黄梅”情

今年上半年,桂也丹研究黄梅戏的新作《黄梅戏概叙》(初定名)有望出版。昨日,他告诉记者:“我所做的只是延续了祖父的艺术生命,完成了祖父的临终遗愿,实现了祖父的世纪梦想。”由此道出了一家三代人的黄梅戏情缘。

他的祖父就是桂遇秋,享誉全国的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先后踏遍了鄂、赣、皖、浙、闽、湘、豫7省56个县市的部分城镇和乡村,以及黄梅县所有乡镇的大部分村湾,走访了与黄梅戏有亲缘关系的采茶花鼓等28个剧种的480多位老艺人、老文化、老戏迷,查阅了所到的各省地市县的通志、府志、县志及文献资料2500余册,选读了宋元以来的野史、文人笔记、诗词、民间文学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期刊2000余册,研读了传奇杂剧、黄梅戏与花鼓诸腔的传统剧目700余个,选录了唱腔磁带29盒。

他搜集校勘出版的15辑600多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倾注了黄梅戏前辈艺人和他的理想,浸透了他的汗水和心血。在弥留之际,桂遇秋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嘱咐家人:“我走后不放哀乐,用黄梅戏音乐为我送行;把《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同我的骨灰葬在一起……”

从此,研究黄梅戏历史的重担落在他儿子桂靖雷的肩上。桂靖雷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后三集的整理、校勘、出版。然后按照父亲生前的交代,草拟细化了《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写作大纲。不幸的是,在他撰写了近2万字时,眼底出血而导致视力模糊,不得不放弃写作计划。

2002年9月,桂也丹进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当他看到祖父倾注毕生心血搜集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时,他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族的使命。桂也丹依据祖父50年间搜集的资料,完成了历经半世纪艰辛、凝聚三代人心血的40万字《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

这部作品详尽记述了流传于鄂、皖、赣三省的300余本(出)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名称、述录人、主要内容、剧本渊源、整理改编、出版演出、影视拍摄、真人真事述评等内容,对黄梅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被业内认为是填补了黄梅戏戏剧史上的一项空白。

桂也丹:为正本清源,甘成众矢之的

关于黄梅戏源流说,湖北和安徽两省之间曾有三次大争论。其中,第三次争论是本世纪初至今,安徽黄梅戏专家学者和黄梅戏爱好者,全盘否定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结论。此次争论的高潮发生在2007-2009年期间,而当时作为湖北的唯一代表,回应安徽方质疑的就是23岁的黄梅小伙桂也丹。

昨日,桂也丹告诉记者,关于黄梅戏的源流之争还不会结束,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结论至少在数十年之内推翻不了。

曾孤身应战黄梅戏源流之争

2007-2009年期间,安徽媒体连续刊发《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纯属误传》、《黄梅戏发源于黄梅是“水”话》、《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缺少真凭实据》、《黄梅戏发源地当为宿松》、《黄梅戏发源于宿松不容置疑》等数十篇文章,对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观点持不同看法,提出黄梅戏发源地不在黄梅。安徽省黄梅戏专家学者和黄梅戏爱好者,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研究为黄梅戏争源。

当时,作为全国知名黄梅戏研究学者桂遇秋的孙子,时年23岁的桂也丹站了出来,接连在《中国文化报》、《戏剧之家》等报纸期刊发表《黄梅戏溯源》、《不废江河万古流黄梅戏发源地之争的背后》、《黄梅戏探源是科学不是文学对〈黄梅戏起源湖北纯属误传〉一文之管见》等万言文章,对安徽的质疑声给予了有力回应。

桂也丹告诉记者:“当时我必须站出来,但也是湖北唯一站出来的一个人。”对于“桂也丹”这个名字,当时安徽省黄梅戏专家学者和黄梅戏爱好者几乎人人皆知,也是安徽人“抨击”的对象。就在去年,在网络百度贴吧(黄梅采茶戏)中,甚至有人注册ID“桂也丹”,冒充他发帖及回帖,以致产生了诸多误会。

鄂徽合力利于黄梅戏大发展

其实,国家已经在2006年将黄梅戏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是湖北和安徽共有。对此,桂也丹认为,黄梅戏基础研究之所以难以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政区域的分割惹的祸。由于受地方主义思想的影响,黄梅戏的基础研究一直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停滞不前的状态,产生出许多主观臆测,似是而非的认识,出现了浮躁轻薄、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因而黄梅戏发源地研究始终停留在众说纷纭、多说并存的原始水平,势必制约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桂也丹也表示,黄梅戏的源流之争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引发了大家对黄梅戏的更多关注,而要真正保护和发展黄梅戏,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创作出更多好剧目,培养更多好演员。

据他介绍,目前湖北、安徽进行改编整理的有影响的大本戏不超过10本,小出戏只有16出,还有大量的“珍珠”埋在泥土里;创作上,目前尚未发现有超过《天仙配》、《女驸马》的文学剧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