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三晋戏剧拓荒者和山西戏剧研究所奠基人——刘鉴三

刘鉴三(1914—1958)男,汉族,字澄如,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人,戏剧剧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刘鉴三从山西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返乡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诗歌《灾民泪》。晋南沦陷后,他回到本村,先后在大柴村小学、南贾二高任教,向学生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期间,他断然拒绝了日伪军的威逼利诱,只身投奔延安,途中被阎锡山部所阻,于是转奔陕西秋林镇作誊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重返家乡,1945年至1950年,任教于临汾师范。1950年,调往山西蒲剧学社。

1951年,刘鉴三被调往省城太原,筹备山西省文教厅剧目审定组,在1952年至1957年期间,一直在山西省文教厅(之后归属山西省文化局)的剧目审定组工作,并担任组长职务。

1958年,在太原召开的山西省文艺整风会上,在极左路线的压力下,他不堪折磨,含冤而死,1980年得以平反昭雪。

刘鉴三自小受到熟悉蒲剧历史和喜爱传统戏父亲的启蒙和影响,酷爱戏曲艺术。在临汾师范担任教师期间,他就常常与老艺人们一起切磋技艺,并帮助他们修改剧本,还与蒲剧名演员曹福海同台合演过《杀庙》等戏。在担任剧目审定组组长期间,全身心地致力与传统剧目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组织抄录了山西四大梆子传统剧目四百多个,为抢救、挖掘和研究地方戏曲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刘鉴三将元代关汉卿杂剧《诈妮子调风月》改编成蒲州梆子剧目《燕燕》,该剧由王秀兰所在的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排演,参加了1954年11月在太原召开的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赢得了较高声誉。1955年,他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编剧讲习会学习期间,经刘乃崇等戏曲名家对该剧亲自执笔帮助修改,使该剧更加完美。山西大众蒲剧团重新进行了排练演出。《燕燕》剧本曾在《剧本》戏曲专刊第二辑上发表,后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中国唱片厂灌制了唱片。之后,山西人民出版社两次重印。还被中路梆子、川剧、越剧、秦腔等剧种移植上演。后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

1956年,刘鉴三又改编了中路梆子《回荆州》。翌年,他将白朴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改编为蒲州梆子《墙头马上》,并于洛林等合作,将《麟骨床》改编为《文嫣》,由山西晋剧一团冀美莲等排演参加了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戏曲汇演,获得了大奖。刘鉴三作为一个戏剧大家,不仅知识渊博,酷爱戏剧,并且平易近人,热爱故土,每逢春节探亲回归故里,他总是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娱活动,还先后为本村业余剧团导演过《虎孩翻身》、《捉鬼》、《夫妻识字》、《刘胡兰》等多出现代戏。

为了进一步研究蒲州梆子的渊源,1957年,他亲赴山西永济、临汾、运城、夏县、临猗等地,对蒲州梆子的发展史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蒲剧源流简介》一文,文章从蒲州梆子的胚胎时期、形成时期等几个阶段阐述了蒲剧的历史变迁,并从蒲剧“满口呼”“直截了当”、平水官韵、辅音不压字、发音音域及跳动悬殊等方面,简述了蒲剧在音乐上的特点。该文曽作为《山西省蒲州梆子赴京演出团说明书•前言》发表,并收入《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和《蒲剧音乐》等书籍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