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昆曲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对张丑产生浓厚兴趣,并非因为书画古玩,而是缘于昆曲史。他的《真迹日录》中藏有昆曲渊源的“密码”。

学界都知道这个故事:1960年夏天,吴新雷先生在北京拜访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路工把他在明末昆山人张丑的手抄本《真迹日录》中新发现的魏良辅《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拿了出来。《南词引正》全文仅有一千多字,但年轻的吴新雷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资料的珍贵,在征得路工同意后,请钱南扬教授将《南词引正》作了校注,然后发表在《戏剧报》1961年第7期、第8期合刊上,于是引起了昆曲界的轰动。蒋星煜、黄芝冈、顾笃璜、董每戡等专家纷纷撰文考证,把昆山腔——昆曲起源的历史,从明代中叶向前推到元代末年,一时引发了探讨昆曲渊源的热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课题仍争议不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广德,昆山人。明代书法家、鉴藏家、文学家。他于丁丑年出生,父亲张应文收藏了秦人张丑的印章,十分喜爱,所以在9岁时改名张丑。

张氏家族一度“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出身于鉴藏世家的张丑,自幼受到传统书画的熏陶。他少为诸生,但屡次乡试不中,干脆放弃仕途,研习书画古器的鉴赏。他有突出的文学才华,十四岁就开始撰写多卷本的《名山藏》,令人赞叹。他对于茶、香、鱼、花的研究也都有所涉猎,甚而“编辑《新词定本》,校订《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荆钗记》、《白兔记》等。尤嗜《史记》,考订注释,历时十年”。(《江苏艺文志·苏州卷》)随着鉴赏水平的提升,他写下了《清河书画舫》十二卷,《真迹日录》七卷,以及《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书画见闻录》等六部书画著录,所涉及的书画鉴赏内容非常丰富,对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之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张丑记录了他们家累世收藏的历代名迹,包括书法49件、绘画115件。其中有王羲之的《二谢帖》、吴镇的《草亭诗意图》和《平安帖》、陆机的《平复帖》、黄庭坚的《伏波神祠诗》、文征明的《精楷温州府君诗集》、沈周的《天会楼图》、顾恺之的《净名天女》、王献之的《中秋帖》、展子虔的《游春图》、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李成的《层峦萧寺图》、米芾的《小楷宝章待访录》等,令人叹为观止。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陆机的《平复帖》。张丑购得后,兴奋地写下了《真晋斋记》,把自己的斋名也改成了“真晋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平复帖》,帖前有张丑钤印“张广德”。张丑在自己的书画著录中说:“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法,始知阁帖所刻陆云书,亦后人为之,陆更古也。《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内心的喜爱溢于言表。

一般认为,《真迹日录》成书于张丑的晚年。作者在序言中说:“书画舫成(指《清河书画舫》),鉴家谓其粗可观览,多以名品卷轴见示就正,因信手笔其一二,名曰《真迹日录》。”该书以收藏家为纲,记载书画藏品,收录画作的题跋,或记述书画作品的流传过程。其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张丑本人从事书画鉴藏活动的记载。

而对于昆曲史,在《真迹日录》中发现《南词引正》,比什么都引人瞩目。《南词引正》最关键的是这一段文字: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自苏州、江苏、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铁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1960年,当吴新雷看到张丑根据文征明真迹录下的《南词引正》文本,尤其是有关昆山腔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记载时,不禁拍案叫绝,大喜过望!从来的戏曲史,都说昆山腔是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始创的,魏良辅在自己的著作中却说起始于元末昆山人顾坚和顾阿瑛,把昆山腔的历史上推了200多年。当时,路工有意提携这个研究昆曲的新人,把文本给他抄录,吴新雷则考虑,不能光想自己出名。请钱南扬先生校注,或许还能起到为在政治风浪中受冲击的钱先生恢复名誉的作用。

很快,钱南扬先生的文章《<南词引正>校注》在《戏剧报》七、八期合刊上发表了,目录还用黑体字排印。“小引”说:“近来从路工同志所藏明玉峰张广德编的《真迹日录·二集》中,发现有文征明写本‘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下题‘毗陵吴昆麓较正’,末有金坛曹含斋嘉靖丁未(二十六年,1547)叙文。从这里,我们不但知道前面许多刻本,都是一改再改,已失去了魏良辅原作的本来面目;而且还提供了戏剧史上许多重要的资料。如:昆山腔起于元末(详见正文第五条);北曲有中州调、冀州调等的流派(详正文第八条)等等,而改本都已完全删去。过去一般都以为魏良辅是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间人,于是对卒于嘉靖五年(1526)的祝允明已提到昆山腔(见《猥谈》),便无法解释。只好说魏氏原不过改进昆山腔,并不是创造,祝允明提到昆山腔,正可以说明魏氏以前早就有了……这本书乃是魏良辅唱曲经验的总结,一定是晚年所写。倘然他是嘉、隆间人,则嘉靖二十六年,还不到三十多。后生小子不会有此成就,文人学士也不会这样推崇他,曹含斋替他作叙,文征明为他书写。”

在文章末尾,钱南扬又说:“《真迹日录》在清代乾隆年间,知不足斋才根据不完全的抄本刊行,《南词引正》已遗失。我所根据的是清初抄本《真迹日录》的完全本。在《南词引正》篇末所附曹含斋叙的最后,有‘长洲文征明书于玉磬山房’字样,张丑并注明是‘真迹’。这就是说,张丑在明末,曾经见到文征明手写的《南词引正》。”
《南词引正》的发现,让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发展史,获得了清晰的脉络。

张丑是昆山人,后来才定居于苏州。他著述的一些署名,诸如玉峰张丑、昆山张丑、鹿城张丑、寓娄水张丑青父等等,都意味着他很热爱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沃土。他在《真迹日录》中收录魏良辅的《南词引正》,鉴藏昆曲及其渊源,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许多质疑。

有人说,张丑的《真迹日录》是个抄本,所有公开问世及流通的刻本里并没有《南词引正》一文,会不会是有人手抄了一份《真迹日录》,而把作伪的《南词引正》加塞?上世纪六十年代,昆曲研究队伍的水平普遍较低,没有人依照学术研究的方法,去考据资料的真伪,以致看不出张丑《真迹日录》夹带的是一篇伪文。

戏剧家周贻白公开表示对《南词引正》的怀疑,认为它是吴昆麓“托名于魏良辅”。(《戏曲演唱论著辑释》)许多研究者虽然感到“问题都还有待于研究”,一时难以定夺,但“目前只好暂且承认”它叙述的内容。1980年,陆萼庭出版《昆剧演出史稿》一书,提出了新的论点:这段文字既非别人假托,也非直陈史实,而是魏良辅自己在故弄玄虚;抬出黄幡绰和顾坚,以提高昆腔地位,有利于自己的改革工作。

孰是孰非,各执一端,乃至被人称为中国文化史五百疑案之一,这怕是张丑在写《真迹日录》时想不到的。但,无论如何,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昆曲发展史,对于“非遗”保护不无好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