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川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陈巧茹:教川剧手把手一丝不苟疼学生排练苦煲汤犒劳

目前,川剧传统戏《白蛇传》正在锦江剧场紧锣密鼓地复排,该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陈巧茹执导,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李玲琳、林雨佳、虞佳等主演。下周六下午两点,该剧中难度最大的两折《盗仙草》和《金山寺》即将率先在锦江剧场和观众见面。该剧排练期间,记者多次前往剧场探班,看到了陈巧茹对青年演员们的悉心指导,也看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传承人,陈巧茹不仅向学生传授川剧技艺,还倾注对学生的爱,这份真挚的师生情,源于她对川剧深深的感情。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非遗传承人·真情故事”系列报道,透过成都非遗传承人的师生情故事,以及他们对非遗项目热爱之情的真情故事,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都的代代传承。

年关将至,乍暖还寒,但在位于华兴正街54号的锦江剧场里,执着的川剧艺人们却没有丝毫放松,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今年市川剧研究院的重点剧目复排版川剧《白蛇传》而辛勤准备着。川剧《白蛇传》是深受戏迷喜爱的川剧经典剧目之一,也是市川剧研究院的重点保留剧目。也许很多戏迷依旧对“二度梅”陈巧茹许多年前主演的《白蛇传》记忆犹新,当年,刚满20岁的她因一人独挑大梁饰演白娘子而名动京城,如今,她是复排版《白蛇传》的导演,也是剧中新一代“白娘子”的老师,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她,将自己对《白蛇传》的热爱,都倾注到对新一代“白娘子”的培养中。昨日,记者在《白蛇传》排练现场,亲眼见证了陈巧茹对川剧新人细致入微的指导,也听了陈巧茹和学生们讲述温情的师生故事。

无微不至 老师如妈妈般温暖亲切

“玲琳,来,到这边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个小姑娘叫李玲琳,今年才18岁,但非常刻苦、非常认真,而且很喜欢川剧,复排版《白蛇传》里,她是白蛇的扮演者之一,这段时间她进步非常大!”见到记者,陈巧茹热情地唤来她的学生、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李玲琳,对学生赞不绝口的同时,眼里透出的满是爱的光芒。记者在排练中看到,李玲琳在台上很认真,陈巧茹在台下同样很认真,时而指点动作,时而打拍子,时而示范清唱,甚至还常常从台下走到台上,手把手为学生指导动作。

说起老师陈巧茹,李玲琳脸上泛起幸福的红晕。她告诉记者,陈巧茹对于自己而言,是位像妈妈一样的好老师:“我以前在外地一个川剧团,但剧团前年改制,我以后很可能不演川剧而是跳舞,但我舍不得告别非常喜爱的川剧。幸好以前曾在演出中见过陈老师,她得知我的情况后,就多方努力让我来到市川剧研究院。”李玲琳说,“去年,为了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陈老师开始给我排《惊变》,尽管天气非常炎热,陈老师还天天坚持给我手把手排练,特别辛苦。”

李玲琳透露,有一件事令她难忘:“前年年底,我参加成都市第五届艺术团体中青年演员表演大赛之后,突然得知奶奶去世的噩耗,立刻赶回老家。回来上班后,马上开始排练《尘埃落定》,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但并没有说什么,不过还是被陈老师一眼看出来了,她关切地问我有什么难处,还说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她,我真的太感动了!”李玲琳说,陈巧茹令她感动的事还有很多:“我刚到成都时,老师主动提出我可以和她同住,还好几次请我去她家吃饭,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一顿的带鱼特别好吃。排练《惊变》期间,她心疼我练功辛苦,主动问我想喝什么汤,她要亲手煲给我……”

用心教学 川剧精神在师生中传承

在复排版《白蛇传》中,除了李玲琳,青年演员林雨佳也是白蛇的扮演者之一。今年20岁的林雨佳比李玲琳来市川剧研究院更早,早在2012年,她就在青春版《鸳鸯谱》中饰演主角刘慧娘,有着不俗的表现,之后,又在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以《武松杀嫂》夺得二等奖。林雨佳对老师陈巧茹同样满怀感激,她告诉记者,是陈巧茹让自己获得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她更加明白了老师对川剧的执着和坚守。

“我和陈老师认识比较早,当年她在《死水微澜》里主演邓幺姑,14岁的我为她配戏。毕业后我来到市川剧研究院,成了她的学生之一,刚工作不久,她就给我们创造在《鸳鸯谱》里主演的机会。2012年是振兴川剧30周年,陈老师特别忙,但依然非常细致地指导我们,唱腔、身段都一手一脚地教,不管主角还是配角,她全部都照顾到,而且还给我们传授经验,说要多学多练多思考。我记得在《巧配》一折里,有一句唱词中的‘孤零零’我总是唱不好,‘零’唱得很不顺,我非常郁闷,陈老师听出来以后,马上教了我一个好办法,她说你像唱自己的名字一样试试?果然一瞬间,我就过了这个坎。”林雨佳笑着说。

林雨佳说,陈巧茹曾讲过她自己的故事,让林雨佳感触颇深:“多年前,陈巧茹老师只身一人坐车来到成都学戏,尽管条件艰苦,但她不分冬夏地刻苦练习,她告诉我,学戏确实艰苦,要坚持才能成功。她的故事让我很感动,陈老师是我最好的榜样。”

痴爱川剧 真情与艺术一同在传递

在锦江剧场里,看着台上刻苦排练的青年演员,陈巧茹欣慰地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笑着说,当年自己的老师张光茹既是严师又像慈母,尽管老师已仙逝20余年,但温暖的回忆将伴随她一生。

“我从小就想来成都学戏,但由于老家偏远,通讯又不便,总是错过戏校报名时间,我16岁那年又一次来到成都,可惜又刚刚错过,再等下一次招生需要五六年,我非常心焦,所以找到张光茹老师,恳请她收我为徒。幸好老师对我有些印象,我13岁作为叙永县川剧团学生队演员来成都汇报演出时,张光茹、阳友鹤等川剧大师都是评委。我现在对刚刚拜师那会儿还记忆犹新,老师认真地要求我:20岁之前不能谈恋爱、不能化妆、不能烫发,要专心致志学戏,然后我把名字从‘陈巧缘’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陈巧茹说,从1983年年底开始,她就挂牌“张光茹学生陈巧茹”,开始演出《打神》,继而在老师帮助下进入当年的市川剧院一团实习,并在《武则天》中崭露头角。
陈巧茹非常难忘,老师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都不忘关心她并悉心指导:“1990年,老师被查出肺癌,从此在华西医院一住就是三年,直到病逝。1991年底,我即将去香港演出《白蛇传》《鸳鸯谱》和《打饼》,临行前去病房告诉老师这一消息,她马上打起精神,在床上指点我《打饼》里的动作和眼神。”陈巧茹说,回想起从1983年拜师到老师1993年去世的十年岁月,老师对川剧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一直深深感染着她、激励着她。“老师对艺术执着追求,引领我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每一个观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演《白蛇传》时,我在这部戏里演了乌龟、哪吒和白蛇三个角色,为了这台戏的需要,我一个女孩子演乌龟都行!在川剧困难的时候,即使观众很少,我也用心为观众演出。当年87版《红楼梦》剧组来成都招演员还找过我,好像是演元春之类角色,我最终拒绝了。我非常感谢老师,她对川剧的爱已潜移默化到我的身上,现在我对学生以身作则,又是一次新的传递。”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