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沪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上海把沪剧节办到百姓家门口明星接地气沪剧到村头

过去的15年里,王勤曾无数次带着她的勤苑沪剧团来到位于上海最南端的郊区奉贤,为那里的百姓送戏。一开始,是为生存不得不迈开步伐到远郊,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临近奉贤的高速两旁,飘扬着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彩旗,看得我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沪剧人的节日,更是百姓戏迷的节日。”王勤这样说道。

近日,由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沪剧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奉贤会议中心礼堂落下帷幕。加上此前的剧目展演和基层慰问,历时10天,共在奉贤全区上演9台大戏和8次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此外,还举办了3场沪剧知识讲座和1次沪剧主题论坛。上海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沈伟民表示,沪剧起源于田间地头,本质上具有民间性和自发性,这次沪剧节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不失为沪剧一次嘹亮的回声。

听戏人:“民”“星”面对面 节目到村头

沪剧艺术节闭幕当天举办了“红毯秀”,奉贤会议中心礼堂被围得水泄不通。当一袭红色长裙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款款走上红毯,人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孙彩芳、王明达、徐伯涛、韩玉敏……”奉贤老年大学的张阿姨激动地说,“这辈子都没想到,以前只能在电视机里看到的人,今天还和我握了手。”

上海沪剧院的知名演员朱俭告诉记者:“走红毯的时候,阿姨伯伯们见我就喊‘邓世昌来了’,我想这是对我所塑造的人物最大的认可。”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说:“我在走红毯时的感受是,沪剧的根在民间,沪剧的市场也在民间。”
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让当地戏迷过足了瘾。上海沪剧院的《邓世昌》和《金绣娘》、宝山沪剧团的《贤惠媳妇》、长宁沪剧团的《恩怨情未了》、勤苑沪剧团的《51把钥匙》、彩芳沪剧团的《母子岭》等大戏,除了在剧场演出外,还有“浓缩版”下沉到社区、村头。由沪剧名家、百姓“社区”共同组成的小分队,深入社区、企业、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

闭幕式的主题演出《年轮》也是赚足眼球,茅善玉担纲串场,《陈化成》、《阿必大回娘家》、《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茶花女》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片段,由华雯、吕贤丽、钱思剑、朱俭等著名演员悉数献演,展现了沪剧在上海这座城市诞生100多年来的璀璨画卷。

回响声:走进群众将成常态

在其间举办的“奉贤与沪剧”论坛上,沪剧评论家、民营剧团团长、文化系统管理者、基层文化干部等共聚一堂,或将沪剧与上海的情缘娓娓道来,或作为百姓心声的“传声筒”。“大家有个共同认识,为了沪剧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沈伟民表示,剧协也想在协调推动沪剧界的学习、交流、合作方面搭建平台。“沪剧发展好了,得益的是大家。国有剧团、民营剧团一起发力,才是真正的抱团取暖。”

盛会落幕,诸多思考涌上心头。记者在闭幕式现场看到不少年轻人,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一位“90后”女生告诉记者:“没想到沪剧演出也能这么酷。”主题演出采用的多媒体影像加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是令人惊叹的满台缤纷。“宽广的视野和新颖的表现,势必能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王勤这样评价道。

回顾首届沪剧艺术节的演出,有一个举措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全部演出坚持公益至上,以10元、20元的低价向公众售票。茅善玉表示,这是培养市场的重要措施。“观众的消费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如果不能把看沪剧当成一种文化消费,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

沈伟民说:“沪剧艺术节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更好地保护传承被誉为‘上海声音’的沪剧艺术。接下来要放大它在全市范围的辐射面,制定流动机制。今年奉贤开了个好头,明年已确定会在静安区举办。”

如今,各方为把沪剧送到百姓家门口,已做了不少事,除了奉贤区文化馆已为众多沪剧艺术团搭建了平台外,上海沪剧院已针对青少年、白领开办了“沪语培训班”、市中心的衡山路已出现“沪剧快闪”活动,市民百姓将在这惊鸿一瞥后,增添一份对沪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文化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闭幕式主题演出《年轮》共含近30个观众耳熟能详的沪剧片段,由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担纲串场,将沪剧与上海100多年的情缘娓娓道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