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秦腔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一些陕西籍秦腔艺人的言谈中时而会听到“西府秦腔”一词,意指陕西西面靠近甘肃的宝鸡,咸阳一带的秦腔。这本来是秦腔文化在陕西省内不同地域的一个划分性概念,但是后来常有人说“西府秦腔”就是西路秦腔或西秦腔,甚至还涵盖到甘肃东南的天水,平凉,庆阳一带。此说显然把甘肃境内流传的西秦腔囊入了陕西的秦腔范畴并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等同甚至形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按照此说,西秦腔反而作为一个小概念被包含到了所谓的“西府秦腔”。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就不得不从“西府秦腔”和西秦腔两者各自的渊源论起。从历史的角度考证,西秦腔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个剧种(这里暂且不讨论西秦腔源于甘肃还是陕西),是一个实体概念。他不仅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确切的名称,而且作为梆子剧种的一大声腔影响了全国十多个剧种的诞生。在清代学者和戏剧家的笔下,西秦腔就作为剧种出现了十多处,并且都强调为“甘肃调”。自秦唐两朝以来,怕陕西在文化上的影响要远比甘肃大,如果西秦腔真的出自陕西,清人怎么也不可能误传为甘肃。相反只有可能把甘肃的东西误传为陕西的。西秦腔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的记载中。而所谓的“西府秦腔”,是仅限于陕西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的概念。后来陕西一些人(并非全部)把自己省内的秦腔按照各自的地域风格分为“西府秦腔”和“东府秦腔”。它只是一个陕西省内的文化地域性称谓而已,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剧种。这种称谓即使在陕西省内也没完全得到普及,更谈不上整个西北秦腔乃至全国戏剧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云亦云的地域性文化称谓,逐渐地被无形中扩大化甚至把甘肃境内的西秦腔这一实体剧种涵盖到了它的范畴。这两年突然在网上出现了一篇出自陕西某人介绍秦腔剧种的文字,原文写到“秦腔(Qinqiang Opera),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简短的两句话,出现了至少三个以上的逻辑性错误。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秦文化的发端地是甘肃的天水和周边的陇南礼县等地,这一代历史上称为西秦。这里的戏剧也被称为西秦腔,西调。那么是谁在何时把陕西的宝鸡定为他所谓的“核心位置”的?秦腔果真“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吗?即便如此,为什么陕西又说西安的秦腔是“正宗”,“西边的口音是野路子”,“秦腔发音要向西安靠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秦腔在陕西易俗社改良之前以甘肃陇东南口音为主,也就是先秦遗留到今的“雄言”,也叫“正音”。这一点在其他省研究自己地方戏剧的学者笔下也都有提及,如西秦戏。而陕西易俗社改良后,秦腔慢慢遗弃了关陇方言,关中方言占了主流。因此关于所谓“西府秦腔”等于西秦腔一说纯属荒诞之谈。
为了进一步弄清“西府秦腔”的概念,笔者这几年也问及陕西一些对秦腔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他们也认为”西府秦腔”是相对陕西省内东部地区的秦腔风格而言,并不是一个实体的戏曲概念。那么陕西“西府秦腔”包含甘肃西秦腔这一怪论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得不从清朝秦腔在甘肃走向没落的历史说起。在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因为陕甘回乱甘肃各地几乎是一片废墟。从明清以来发展到鼎盛的甘肃秦腔从此走向衰落。甘肃的秦腔班社被毁,如建于道光十年(1830)的宁远迂家班就是在这时被毁的。甘肃秦腔艺人纷纷逃亡外省,如三元官逃往四川,桑旦逃往陕西。回乱过后的甘肃一片萧条,根本不具备发展包括秦腔在内的任何一项文化事业。作为敏感的话题当今很少有人提及,但要论及甘肃秦腔发展史,回乱事件是很重要的因素。而陕西的秦腔开始兴盛也恰恰是此后的时期。那么从陕西易俗社改良秦腔到当代,秦腔在陕西一直比甘肃盛行。有关秦腔的言论也必然多是陕西一家之言。不难理解,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在陕西省内叫出来的”西府秦腔”能被很多人扩大化乃至涵盖甘肃西秦腔。再加上人云亦云的误导,就如同两件原本不同的陶器被涂上同样的油彩,很难辨别其孰旧孰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