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舞蹈 >舞蹈知识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什么样的舞蹈才配得上巴赫的音乐?

什么样的舞蹈才能匹配巴赫的音乐?导演、舞蹈家  Benjamin Millepied 找来嘻哈舞者 A?dan Carberry ,以现代舞的方式试图给出回答。在巴赫故居,A?dan Carberr 以不同以往的节奏,诠释巴赫音乐里最难被编舞作品之一——“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

屋外响起清脆的鸟鸣,阳光透过白色纱帘照进破旧的室内,一个男孩端坐在餐桌前发呆,目光越过桌上的面包篮不知落在何处。

窗外鸟啼不止,然而这生机与鲜活似乎并没有传到室内。男孩始终百无聊赖:他躺在桌上、伸直腿侧坐在椅子上、头抵墙面背靠着墙纸目光怔怔。

随着大提琴声响起,他扭头曲腿,耸动肩膀,伸展手臂,以痉挛状离开墙面。

接着他开始在室内扭动身体,以时缓时急的节奏舞动起来:时而以手掩面,时而以波浪状倒地,又间或站立着朝不同方向踢腿,手腕灵活地转动着,偶尔像不受控般向虚空伸直双臂。伴着这一切,他表情在痛苦、迷惑和愉悦中转换。

这是导演 Benjamin Millepied 和舞者  A?dan Carberry 为背景乐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Ⅰ Prelude)设计的舞蹈。

除却导演身份外,Millepied 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另一重角色:舞者和编舞家。他曾担任电影《黑天鹅》的编舞,并在其中扮演一名舞者。Carberry 则是擅长跳嘻哈的舞者。

Benjamin Millepied

为了更好地让舞蹈和音乐结合,他们将“表演”搬到巴赫的旧居。Carberry 换上宽松的白衫黑裤,将袖口卷起,在陋居里随性舞动。动作里少了嬉皮味更多是抽象的现代风格。

导演 Millepied  评价,“我习惯了看到 Aidan 跳嘻哈,看他随着巴赫的音乐跳舞,展现不同的节奏、雅致和精妙,对我来说非常令人激动。”

这场发生在巴赫故居的舞蹈,和他的提琴曲在冥冥中交汇。用现代舞诠释古典乐,并没有让其庄重的内核消失,反而借由抽象的舞步传递出巴赫乐曲里的简洁,宗教性和一种形而上的想象。

影片的背景乐是作曲家巴赫著名的 6 组 36 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的第一首,即“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中的前奏曲。

它的背后有着不寻常的过往:创作日期无法确定;很长时间内不被重视,没有在音乐厅被演奏的资格;与巴赫的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不同,这组大提琴组曲的原始手稿流失。现存的净版曲谱,是以巴赫第二任妻子马格达连娜·巴赫和其他同时代人抄写的手稿为基础,进行审核、编订而成。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manuscript

by Anna Magdalena Bach. First page.

最终学者根据组曲的特点和风格,判断这段音乐应该创作于巴赫的克滕时期(1717-1723),彼时巴赫担任克滕宫廷乐团指挥。

因克滕公爵(K?then)即里奥波德王子本人能奏多种乐器,音乐素质高,加上 21 岁接掌宫廷的他有意恢复宫中的音乐风气,所以巴赫当时备受器重。时任宫廷乐长的他薪水相当于宫内高官,这也成为巴赫一生中,最为高产和不受干涉的时期。

Leopold, Fürst von Anhalt-K?then

那组著名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便在这时诞生,然而也许因为整首曲子只用大提琴演奏,适时它更多被用做练习之用,却不能登上正式演出的场合。

19世纪时还有很多音乐家曾尝试为它加上钢琴伴奏。最终让这组乐曲被世人认识,恢复应有名誉的是西班牙的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左:Casals in 1917 at Carnegie Hall

右:A young Pau Casals, by Ramon Casas

1888年,12岁的他考取巴塞罗那的音乐学校 Escuela Municipal de Música,一年后于地摊上无意中发现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十年后他完成的第一套全部组曲的录音,到 1936 年至 1939 年期间对这套组曲的灌录,最终让巴赫这系列组曲从蒙尘到大放光芒。

舞者在片中的演绎,似乎也暗合了这组乐曲的历史:舞蹈让他摆脱呆滞、百无聊赖的状态,重获对身体的掌控,最终像窗外的阳光和鸟鸣一样,恢复生机。

英国音乐家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 (John Eliot Gardiner)2013 年出版过一本巴赫传记《巴赫:天堂之城里的音乐》(Bach :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他在其中写道,“巴赫明白无论通过理念还是演奏,编曲越是被完美地实现,上帝就越是在音乐里无处不在。

"Bach :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将巴赫和神学联系起来,是以加德纳为首的一批音乐家对巴赫音乐的理解,诚然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可,但巴赫的音乐因时代属性和编曲风格,确实容易和神性及宗教性相连。

因此,当想要以舞蹈的方式呈现他的音乐时,是延续古典还是反其道为之就成了一道难题。导演 Millepied 选择后者,他让舞者 Carberry,以现代舞的方式演绎巴赫的音乐。

随着快节奏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响起, 舞者像被逐渐灌注灵魂一样,从呆若提线木偶的状态回过神来,仿佛新降世的人一样摸索摆动自己的四肢。

虽然较之开始时木楞的神态,他此刻仿佛有了灵性,但无形中总有一个更高形态的存在,一直控制着他。

那个看不见的存在,让他整个人不由自主地伸展、蜷曲、跌倒、跃起。最后 Carberry 半渴望半惶惑地看着自己的右手臂伸向虚空,张开的五指似乎要去够着什么,伴着大提琴尾音的减弱,画面一黑,只有鸟鸣声依旧。

影片之外,现实中身为舞者和编舞家的导演 Millepied ,还曾通过创作舞剧来研究巴赫。

2018 年他作为“洛杉矶舞蹈项目”(简称 LADP,一个创作、研究和展示世界舞蹈的平台) 的艺术总监,推出新作:“巴赫研究”(Bach Studies)舞剧。同时他还请来 Zegna 创意总监 、时装设计师 Alessandro Sartori 为演员设计服装。

Bach Studies

同年 4 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分析巴赫和他音乐的文章,名为“巴赫比你想的要更加信教”(Bach Was Far More Religious Than You Might Think )撰文的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 Michael Marissen 教授,他同时也是《巴赫与上帝》(Bach & God)一书的作者。

Michael Marissen     Photo by Sigrid Estrada

Marissen 认为现代评论家,出于一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宣称巴赫的宗教保守选择只是为了讨雇主欢心,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时代局限,巴赫对宗教非常虔诚,并且是主动自发的和权势、宫廷并无太大关系。

作为音乐教授,Marissen 选择从宗教和音乐的层面去理解巴赫。他认为把圣经的启示作为真理仲裁者的巴赫,作品中充满神性。巴赫来到世上的任务,就是用音乐把人类从蒙昧和粗野的深渊中拉上来,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处。

于是影片结尾,尘世里的阳光、面包和安身之所都不能挽留 舞者,从世俗中醒来的他向上伸出手,在虚空中向更高仲裁者,寻求救赎。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