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小腔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尤溪县池田乡洋头村村民余清福在本村设馆教戏,并组班演出。后来,余清福投身邻村南阳尾(今尤溪县南芹村)大腔戏庆隆班,并被推举为班主师傅。余清福改用小嗓细音行腔唱戏曲,人们称为小腔戏,属皮黄腔系剧种。庆隆班传至第三代班主师傅杨光种时,演技日臻成熟,常到各乡村和外县演出,还设馆收徒传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小腔戏相继传入沙县、永安、大田、明溪等县,这时期是小腔戏发展最为旺盛时期。尤溪、永安、大田等县组建小腔戏班共20~30个。辛亥革命后,京剧进入福建,小腔戏班将京剧、汉剧的某些曲调揉进小腔戏,故有“土京戏剧”和“汉剧小腔戏”之称。20年代,该剧濒临灭绝。50年代起,小腔戏又开始复苏。小腔戏主要剧目有《双喜临门》、《桂英下山》、《满天福》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