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音乐 >音乐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到了清代,古琴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许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4家,即浙派、苏派、闽派、川派,其中闽派以福建浦城祝凤喈为代表。但是,作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浦城“闽派古琴”却面临生存窘境。

    古琴:散落民间知多少

    谈“闽派古琴”,不得不先说说古琴。

    “祝家当时曾是浦城的‘四大家族’之一,家境殷实,而祝凤鸣又曾官至浙江东防同知,因此他有许多便利条件收集古琴。”曾三赴浦城抢救“闽派古琴”的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李禹贤对此颇有研究,“但可惜这些古琴有相当多散落民间,再也无法找到了。”在浦城县文化馆有两张断弦的古琴,上面的标示是祝桐君收集的古琴。就是这两张断弦的古琴,还很不容易看到。浦城县文化馆设在浦城闹市区,收藏古琴的陈列室在三楼,门上的斑斑锈迹似乎昭示着这里少有人至。在一座大玻璃橱窗里,摆放着两张清代的古琴,可以说,这是浦城曾经出现过“闽派古琴”的最有力证明了。

    祝桐君对古琴界的一大贡献是他首创在古谱旁注工尺谱,以方便初学者来学习古谱。而祝桐君所著的《与古斋》琴论四卷是研究“闽派古琴”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据说这些资料现在都放在县图书馆,很少有人能看到。李禹贤表示:“我今年70多了,但还有一定的精力,只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方便,我还想把那些琴谱给整理出来。古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这样灭绝了实在可惜。”

    琴楼:此楼可待成追忆

    “两座木结构的琴楼确实已经残破,但从那小巧的形制、高翘的飞檐、雕花的窗门,还能清楚看出琴楼当年的风姿。我能想象,在这二层的琴楼之上,下视假山小径,闻花香浮动,观树影横斜;净几之上,再轻抚一曲《风云际会》,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一位名家于1997年拜访祝家琴楼后留下的词句。但在那之后,祝家这两座琴楼就被拆掉了。

    祝家琴楼原坐落于浦城城关513路中段,为祝桐君的故居,他藏有古琴数十张,择其优者十二张建十二琴楼贮之。十二琴楼为苏州园林式建筑,整个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假山、楼阁等有机结合,组合成尺度适宜的园景,情趣盎然。琴楼至1959年因修建513路,拆毁过半。1997年,又因进行商品房建设,全部拆毁,建筑构件归其后人迁建,但已面目全非。新“祝家琴楼”的主人——祝桐君第六代孙女祝靖纹和她爱人汪明友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据他们回忆,1997年7月他们接到通知,祝家最后两座琴楼将被拆除。为了保住这两座琴楼,祝靖纹和汪明友向各级政府紧急递送了《恳求保护祝桐君琴楼的报告》,省文化厅向南平市文化局发出了“确保文物安全”的函,南平市文化局也向浦城县政府发出了《关于妥善保护好浦城祝桐君琴楼的函》,但最后这两座琴楼还是被拆掉了。

    琴人:净几之上谁抚琴

    如今的祝家已没有人会弹琴了,祝靖纹有一个哥哥,不幸死得早,而她几个儿子也大都经商,对古琴十分陌生。

    清嘉庆、道光年间,浦城的文风很盛,当时名人汇集,这也是“闽派古琴”兴起的文化基础。闽派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出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但正是“闽派古琴”的这种“高雅”注定了其在浦城的命运,“南平的文人文化底蕴虽然十分深厚,但文人文化大都是文人们的雅事,只在那个圈子内流行,缺乏在民间流传的必要基础。”南平市文化出版局有关人士如此看待“闽派古琴”的寂寞。李禹贤则表示:“古琴历来不是表演艺术,它是一种文人雅玩,一种孤芳自赏。但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只有让更多的人来弹奏,让更多的人会欣赏,它才能流传下去。不培养人才,要把‘闽派古琴’发扬光大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关部门需要拿出一些具体的办法,把‘闽派古琴’从消亡边缘抢救出来。” (黄建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