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观看了“龙在天皮影戏剧团”的演出,很有一番感触。“龙在天皮影剧团”是由袖珍演员组成的,目前共有43位袖珍演员,他们平均身高1.26米,平均年龄22岁,有着儿童一样的面貌、声音,却有着大人一样的智慧,他们即解决了袖珍人的就业问题又传承和保护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以前也看过皮影戏,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却不甚了解,今天看了演出,听了团长的介绍才知道这老北京皮影艺术还有许多的历史和故事。
明朝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传说皮影戏是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入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城、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奉禄的人员专司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进班宅表演.当时的北京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一段时间很是红火.
皮影与京剧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京剧在北京地区逐渐兴起,皮影艺术受到京腔京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流派.同时,由于传统皮影艺术的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多门类艺术都从中吸取了精华,京剧等剧种也从不同程度地错鉴了皮影艺术.比如京剧中"皮黄"、"西皮"等概念中的"皮"字就是皮影影响京剧的实证.而且,从剧目演出方面很多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节选,可以说,皮影连台本是多剧目的"母戏".
老北京的皮影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皮影京剧两下锅"的典故.清朝最兴盛时期,北京地区据说有二、三十家皮影戏班子活跃在城乡甚至王府。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出现了一种很独特的一样形式“钻桶子”——俗称"皮影京剧两下锅",京剧演员在后台唱京剧,皮影老艺人在前台表演皮影人,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据记载,当时京剧名家尚晓去、金少山、梅兰芳等都与皮影艺人有过密切往来。由于与京剧艺术往来密切,北京皮影京腔京韵京味十足。风格独特。可惜目前已民经基本失传了。
从剧场里走出来,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艺术,源源流长。中国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他们骄傲,为他们喝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