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独角戏

独角戏(上海传统曲艺)

独脚戏(亦名滑稽) 受小热昏、文明戏、苏滩等兄弟艺术影响,以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的曲艺形式。

独脚戏亦称“滑稽”,是上海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曲艺形式,发祥于上海,分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
民国9年(1920年)前后,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在堂会客串演出时,由一人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扮演多种角色,自称独脚戏。民国16年,王无能正式以“独脚戏”挂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来沪,称为“社会滑稽”。次年,刘春山相继而起,称为“潮流滑稽”。三人为独脚戏的崛起,独树一帜,后人称为“滑稽三大家”。民国18年,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邀当时著名的五班(10人)独脚戏艺人以“五福团”名义举行每周一次的“大会串”,扩大了独脚戏的影响。
30年代,独脚戏处于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档,并在游艺场、堂会和民营电台演播,均自编自演,各显其能。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独脚戏演员投入宣传抗战活动。民国31年,由江笑笑发起组成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独脚戏艺人大多数开始兼演滑稽戏。
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姚慕双、周柏春以“新潮滑稽”出现,台风带有书卷气,在继承发展前人曲目的同时,大量编演新段子,如《人民真开心》等。程笑飞在“唱”上另树一帜,在独脚戏中展示各种地方戏曲。杨华生从内地回沪,表演独脚戏注重作品内容。其时,姚、周档,程、刘(小刘春山)、俞(祥明)档,杨、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档,在民间电台上各展所长,拥有大量听众。艺人们足迹遍于电台、游乐场、堂会、舞厅、酒楼,再次掀起独脚戏的高潮。建国初期,独脚戏演员已逾500人。此后,独脚戏演员大多数参加剧团以演滑稽戏为主。独脚戏的表演一般出现在专门组织的“独脚戏专场”,或滑稽广播会,或下厂下乡下基层时演出整套或零星节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独脚戏获得新生,不仅走向荧屏,而且出现了“滑稽小品”的表演形式,涌现出王汝刚和钱程等一批新独脚戏演员。上海独脚戏演员还赴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

独脚戏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和娱乐性,表现形式广采杂糅,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
独脚戏的表演,讲究说、学、做、唱。说,包括叙述故事、角色对白、饶口令等;学,指学说各地方言;做,指虚拟性表演,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唱,指学唱南腔北调,唱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唱苏滩、宣卷和江南各种小调等。
这四种表演形式均为制造笑料服务,它通常运用语言上的夸张、误会、巧合、对比、诡辩、差错、拉扯、偷换、谐音、拼凑、重复、双关等,形成“噱”(逗笑)的效果。有时也借助木鱼、三巧板之类的小道具,或者作象征性甚至夸张性的表演,以加强“噱”的演出效果。传统曲目有《哭妙根笃爷》(王无能代表作)、《火烧豆腐店》(江笑笑、鲍乐乐代表作)、《一百零八将》(刘春山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个人叉麻将》、《各地堂馆》、《新老法结婚》等。建国后新创作和改编的保留曲目有《学英语》、《普通话与方言》、《啥人嫁拨伊》、《头头是道》、《新红娘》、《请角儿》、《补婚》、《请保姆》等。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