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舞蹈 >舞蹈历史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大曲曾经是唐代宫廷里盛行的灿烂辉煌的歌舞形式。但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政权。从那以后,唐王朝已无力再像盛唐时代那样讲求乐舞的大排场了。

  唐朝崩溃后,又是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与割据。盛唐时代那种庞大的宫廷歌舞队伍更加无法维持。因此,唐代的乐舞逐渐散失。

  宋王朝建立后,重兴乐舞。继承唐代的大曲,并且加以发展。于是,宫廷中重新有歌舞大曲登场。

  宋大曲的基本结构与唐大曲相似。不过,宋大曲从队伍的组织到演出的方式和唐大曲相比,都有不少的花样翻新。

  宋代大曲演出,以队舞为基本方式。宋代宫廷队舞的设计安排很费心思,演出的程序有一定格式,并喜欢表现故事情节。

  宋代的宫廷队舞有两种基本队伍,一是“小儿队”,一是“女弟子队”。小儿队由72人组成,女弟子队由153人组成。

  两支队舞都有10项基本节目。

  小儿队的节目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诨臣万岁乐》队、《儿童感圣乐》队、《玉兔浑脱》队、《异域朝天》队、《儿童解红》队、《射雕回鹘》队。

  女弟子队的节目有《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拂霓裳》队、《采莲》队、《凤迎乐》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打球乐》队。

  当然,除了这些节目,在士大夫家的宴会上演出的还有《渔父舞》、《太清舞》、《剑舞》等。

  宋代队舞的成员有严密的分工。

  队舞有一名指挥者,称“竹竿子”。因为他照例要拿着一根特制的指挥棒——五彩装饰的竹竿,所以才有这个名字。

  为队舞伴奏的乐队,称“后行”。

  队舞的主体是“歌舞队”。

  队舞中有五个演员引舞,他们的位置往往在队形的核心,所以称“花心”。


  图25 竹竿子

  队舞的表演有固定的程序:1.竹竿子引着领舞的四五个人上场,列队站稳。

  2.竹竿子念“致语”。说明本场演出的节目内容,并加几句吉利话。如果在皇帝面前演出,当然少不了要歌功颂德。

  3.致语完毕,指挥人数众多的歌舞队出场,称“勾队”。

  4.奏乐,演员唱着歌,跳着舞,排成一定的队形。

  5.竹竿子和花心问答,引出最精彩的歌舞表演。其中有双人舞,也有花心的独舞。

  6.竹竿子继续出来念致语,引出新的歌舞段落。队舞变换着队形。

  7.反复几遍之后,竹竿子再念致语,说明“歌舞既终,相将好去”,宣布歌舞已经表演完毕,可以退场了。

  8.在乐队的吹奏声中,全体跳舞,竹竿子指挥队舞退场。这个结束的段落,叫作“放队”或“遣队”。

  宋代队舞的一些节目,本来是继承唐代的传统。但是经过一番新的编排,出现了不同的风貌。例如《柘枝舞》原是唐朝风行的舞蹈,唐朝末年发展成由两个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称作《屈柘枝》。到了宋代,《柘枝》队舞成了“小儿队”的重要节目。表演时,有竹竿子致语,花心致语,花心独舞,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体是《柘枝令》,但又用上了《扑蝴蝶遍》、《画眉遍》等,成了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的混合体。化妆也有变化,除了头上仍然戴着“金铃错落”的锦帽,表示“似非中国之人”外,衣服已由原来的广袖细腰身的长裙,改作五色绣罗宽袍了。

  宋代的队舞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传到朝鲜等国。一直到清代,朝鲜还有记录乐舞制度的《进馔仪轨》。从中使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宋代队舞的编排形式和队形变化。例如,传说唐玄宗在沉香亭畔看牡丹,命李白作[清平乐]词,梨园弟子配乐。杨贵妃领唱的《佳人剪牡丹》,是宋代队舞“女弟子队”的重要节目。《宋史·乐志》说,队舞的化妆是“衣红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这个队舞传到朝鲜后,《进馔仪轨》说:“设牡丹花樽于盘,女伎12人环立于樽边,各取樽花一枝,进退旋转而舞。”并且提供了唱词和场记图。


  图26 《佳人剪牡丹》

  在唐朝已有《钵头》、《兰陵王》等故事性的歌舞。但是唐朝大曲还是以情绪歌舞为主体的。到了宋代,表演歌事的歌舞比唐代更加盛行。宋代大曲队舞中的故事歌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比如,唐代的《剑器》舞是单独表现情绪的舞蹈,而宋代的《剑器》队却将汉代和唐代的两个有关剑舞的著名故事引入队舞。一是表演“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出席舞剑保护沛公;一是表演唐人张旭、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说明宋代的大曲舞蹈正在由“情绪”表现而走向“情节”表现。

  宋代大曲中的故事表演,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有关系。宋杂剧中的一些节目,如表现崔莺莺恋爱故事的《莺莺六幺》,表现崔护借浆故事的《崔护六幺》等,就是由大曲演化而成的。

  大曲队舞不仅表演于宋代宫廷和达官贵人之家。曾经和宋朝对峙的国家,如西夏、辽、金等,也有大曲的演出。演出的形式和宋朝并无二致。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吸收了汉民族的大曲乐舞,也建立了“大乐”。有《景云舞》、《破阵乐舞》、《承天乐舞》等。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天宁六年(公元1116年)墓室壁画中,有《散乐图》一幅,画的就是辽国大曲演出场面的一角。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曾经长期与宋朝对立。女真族能歌善舞,流行“臻蓬蓬”——敲着单皮鼓跳舞。宋金交战时期,一部分宋代的大曲乐工留在北方,所以,金国的高堂宴会上也有大曲舞蹈。


  图27 河北宣化出土辽天宁六年墓室壁画《散乐图》

  金代诗人元德明《观柘枝妓》诗说:“腰鼓声干揭画梁,采云擎出柘枝娘。”说的就是金国流行的《柘枝舞》。河南焦作王封出土的邹琼石墓的墓壁上,有一幅《散乐图》,描绘了两个艺人的舞蹈情景,是宝贵的金代舞蹈文物。


  图28 河南焦作邹琼画像石墓《散乐图》


  图29 河南修武出土金代石棺大曲舞蹈图

  在距焦作40多公里的河南修武县曹平陵村还发现了一个石棺。棺板上有线刻的大曲舞蹈图一幅,与上述焦作邹氏墓散乐图极其相似。这幅图画上还刻有“小石调嘉庆乐”六个字,是标明所奏的大曲宫调和曲名。宋代大曲中有此曲。图画所描绘的是金朝地面演出大曲的场景,说明金朝的大曲乐舞与宋朝是一脉相承的。

  西夏是羌族后裔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西夏人有法定的装束,男子必 须 “秃发”。敦煌莫高窟97窟有一幅《童子飞天》,画着一个秃头梳小辫的孩子,可以想见西夏儿童舞蹈的面貌。西夏和北宋有多年的交往,宋代大曲也会传到西夏,只是缺少文献。


  图30 敦煌莫高窟97窟西夏《童子飞天》

  宋代的宫廷队舞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奢侈铺张的作风。宋朝从建国之日起,就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随着金朝与元朝的接连入主中原,集中了汉民族艺术特色的宫廷乐舞也渐趋衰落了。不过宋大曲的故事性歌舞,却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舞蹈艺术被戏曲所吸收,成了戏曲刻画人物、表现故事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艺术在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