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姿奇态逸 生机勃然——米芾行书《紫金研帖》赏析(作者:东华)
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40厘米。钤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鉴赏”、”宣统鉴赏”等鉴藏印。见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宝》册,《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等有著录,是最为著名的米芾传世书法佳品之一。
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秦汉以前的书法,自然也讲流爽之美。传秦时蒙恬论用笔,曾说:“若能用笔,当自流美。”但这种“流美”,却又“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秦·李斯论书语)。所以说,中国早期书法的“流美”一词,是为以中锋运笔,令点画线条有“玉箸”之态而设置的。嗣后,虽然书法的笔法开始走向“夫书势法扰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之态(汉萧何论 书语),但此期书法笔法所重视的,仍然是书法外在的视觉美感,还没有达到令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审美高度。
当然,在唐代的书法中,已经开始有了对书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识追求,但此期尚属探索阶段,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理论总结,然而,到了宋代,对“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仅有了明晰的理论述说,而且还出现了米芾《紫金研帖》这样的书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确实是令毫平铺纸上,并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且使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书法力作。这种“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笔法,犹如中国人吃饭时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两根细棍,在指头的作用下,可以“夹”、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还可以“叉”,总之,它是灵妙多变,为方便人们实用服务的。照之于书法,那“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在书法家以气运腕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苏”字的草头两点、“之”字上点的写法;可以“叨”,如帖中的众多横画的起笔;甚至还可以“夹”,这是一种“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两点;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笔的两撇。总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为了使书法血浓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够姿奇态逸而灵活用笔的产物。宋代以后的书法大家,如元之鲜于枢、明之吴宽、徐渭、黄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铎、傅山,都是在深刻研习米芾书法后而卓然成为大家的。
米芾作品欣赏:
珊瑚复官二帖 | 研山铭 | 彦和帖 | 張都大帖 | 虹县诗 | 蜀素帖 |
参政帖 | 苕溪诗卷 | 论草书帖 | 张季明帖 | 叔晦帖 | 乡石帖 |
伯充帖 | 三吴帖 | 箧中帖 | 竹前槐后诗帖 | 临沂使君帖 | 清和帖 |
拜中岳命作 | 岁丰帖 | 留简帖 | 逃暑帖 | 值雨帖 | 方圆庵记 |
盛制帖 | 李太师帖 | 向太后挽词帖 | 多景楼帖 | 公议帖 | 韩马帖 |
新恩帖 | 吴江舟中诗卷 | 淡墨秋山诗帖 | 穰侯出关诗帖 | 向乱帖 | 粮院帖 |
元日帖 | 德忱帖 | 恶札帖 | 焚香帖 | 道林诗帖 | 法华台诗帖 |
王略帖赞 | 提刑殿院帖 | 来戏帖 | 致伯修老兄尺牍 | 晋纸帖 | 适意帖 |
贺铸帖 | 丹阳帖 | 致伯充尺牍 | 惠柑帖 | 戏成诗帖 | 紫金研帖 |
政事帖 | 陈揽帖 | 烝徒帖 | 中秋诗帖 | 寄魏泰诗帖 | 建州帖 |
跋步辇 | 甘露帖 | 知府帖 | 跋褚遂良摹兰亭序图 | 跋苏东坡木石图 | |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 跋蔡襄赐御书诗卷 |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
米芾绘画
米芾简介│中国历代书法│中国历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