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音乐 >音乐知识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内容提要:各种技术的训练与发展是完善扬琴演奏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培养和发展扬琴演奏者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演奏者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尺度。乐感是对音乐的体味和感悟,是音乐感知能力的综合体验。它既包含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又包含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等。让学生有高质量的听觉感受能力,在听觉概念上努力培养学生对优质音响的听觉形象是扬琴演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扬琴演奏;音乐内心听觉;培养;音乐想象;音乐记忆;听觉感受能力



在扬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十分重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听觉艺术。它是靠人的心灵去感悟和体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又是一种内心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的天然媒介都是听觉--声音,声音是为解释乐曲服务的。声音的可塑性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是一种感觉。扬琴音乐是通过乐音表达思想感情并和听众交流的。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声音是一种波动,又叫声波。声音产生于发音体的振动,声波振动发出的能量通过物质媒质的逐层传递以纵波的形式传到人耳而产生听觉。我们只有听到了声音,才能意识到它,如果不凭借听觉,即使存在着确实作用于我们耳朵的物质力量也会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因此,作为被听到的声音,是人在心理上对声波的感觉。

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感觉。扬琴演奏与声音的信息有关,必须靠听觉而获得的,随着听觉的刺激,一系列演奏心理活动也相继展开--知觉、记忆、联想、情绪活动的激发,审美快感的可能性以及有赖于同声音相联系的某种情绪色彩。演奏音响的刺激,同时也可以提高听觉能力的敏锐性、选择性和整体感受性,可以调节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系统的平衡性,使大脑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扬琴演奏者音高差别的感受性是极高的,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音色差别感受性。随着听觉感受性的日益丰富,听觉器官可以容纳的音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只有人的听觉才能对音乐的声响有一个完整的知觉,只有人的耳朵才能感知有组织、有规律的"音"。在具有基本相同的听觉器官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期望提高自己听觉的感受力。一个专业的扬琴演奏者如果具备了敏感的听觉表现力,同时对他人的演奏也有一定的鉴赏力,在听觉上则更容易认知音乐作品内在的调性关系,更清晰感受音乐结构框架内进行、终止、紧张、解决的运动力度,更容易找出和声的连贯结构、各声部关系的走向、乐音内运动的强调尺度、旋律线条的吸引力等等。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从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思维--听觉预感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演奏者在感知音乐作品之前要有良好听觉注意心理品质,在"有理解地听"的基础上,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在理解音乐作品基础上进行听觉分析,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在培养"听觉预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乐感"能力。

音乐直接依赖于声音和听觉,声音的发生虽是物理现象,但感知声音却是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音乐感知就是音乐的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知音乐的能力是指对音的高度、强度、长度、音色的感觉及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和结构的复合感觉和辨别能力。敏捷的音乐感知力,要以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即音乐天赋为前提和基础,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影响等加以培养,才能逐步获得,两者缺一不可。


音乐记忆力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的重要前提。作曲家依靠音乐记忆将构思写成乐曲,音乐表演家靠音乐记忆熟练地背谱演奏,而音乐欣赏是靠音乐记忆对乐曲获得总体印象。记忆音乐的能力主要由"听觉"、"视觉"、"触觉"、"分析"的记忆能力构成。"听觉记忆"以对音高、节奏、音色的敏锐感觉为基础;"视觉记忆"以视唱、视奏能力为前提,使乐谱上的各种符号深刻地印在脑海中;"触觉记忆"是演奏者对竹法、击弦等技术动作的精确记忆;而"分析记忆"则是以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使之得以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音乐记忆力只有通过反复听辨音乐,坚持背谱和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能逐渐提高。

在音乐听觉训练中,扬琴演奏者要重视对音高、音长、音强及音色等要素的感知和记忆,通过对单声部音乐作品中的调性安排、旋律发展及曲式结构等要素的感知和分析,来培养音乐记忆力;通过对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的调性安排、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织体运用及曲式结构等要素的感知和分析,来培养音乐记忆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外部听觉能力,同时也是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前提条件。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不仅取决于音乐记忆力的提高和音乐听觉经验的积累,关键是要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能够真正感悟,"有理解地听",还需要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作者的创作背景,同时有音乐符号和音乐记忆的基础上,在听觉和鉴赏的过程中采用理性符号和情感态度,进入妙不可言的审美境界,感受迷人的旋律,撞击听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最深处,从而使真挚的情感、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思考油然而生,使人在乐曲结束后仍陶醉在被感染的情绪状态中,在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体味中自然而然达到对音乐的记忆。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外部影响引起的,受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制约的。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音乐听觉有音乐外部听觉和音乐内心听觉两个层面。音乐外部听觉是外部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人对音乐作品的音高、节奏、音色以及调性、复调、配器乃至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属性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它是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和思维。音乐外部听觉是对音乐作品"音"的生理接收,音乐内心听觉则是对音乐作品"乐"的心理感知,它使人对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成为可能。人们在感受音乐作品时,不仅感到音响对人所引起的直接生理反应,而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和思维,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对人所引起的平静与兴奋、松弛与紧张、愉快与悲伤等心理反应。前者是音乐鉴赏的较低层次,它与人在实际生活中音乐听觉经验的积累紧密相关。后者是音乐鉴赏的较高层次,它与以理解音乐作品为目的的音乐听觉训练的内指性相关,反映了人的心灵与需求的音乐本质。
内心听觉是一种内心表象。一方面它是实际音响直觉把握的虚化;另一方面是主体按一定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工创造的模型。它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内心听觉的出现是音乐意象构思紧张运行趋向成功的标志。它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发展,即感知、想象、联想、记忆、情感、意象等协同配合,互济互补,其中情感、记忆、想象则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音乐内心听觉是在长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人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能力,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记忆音乐能力后,进一步训练音乐内心听觉,对于在演唱、演奏、创作和欣赏音乐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专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人都特别强调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后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并在首演时,亲自指挥交响乐团进行了演奏。被称为捷克新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也是两耳全聋后创作了交响诗《我的祖国》。他们所创作的不朽的名作,正是音乐内心听觉重要作用的佐证。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应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扬琴演奏者要在不断扩大音乐知识面的同时,不断提高音乐内心听觉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时,应事先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与作品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要注重音乐作品知觉的完整性。只有从一个完整乐曲的曲调开始,才能使学习者在接触扬琴音乐作品时,就能注意到曲调各音的走向,进而从曲调各音的走向,深入理解曲调各音间的相互联系。而曲调各音的走向是受作品的内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民族风格以及调式音的律动制约的,这是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重要条件。演奏者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第一,在感知音乐作品之前要有良好的听觉注意心理品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所以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同时指向和集中于一切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指向一定的事物,并能在某一方向上持久下去。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其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析的态度,也可以采取综合的态度。在采取分析的态度听音乐时,可以注意乐曲中的某个音调,这个音调对于听者来说便在整个曲调中占有突出位置,听起来就格外新鲜,在回忆的时候就可以把过去经验的某一部分情节重现出来。在采取综合态度听音乐时,就可将许多音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乐曲来欣赏或回忆过去的一段完整经验。在扬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注意原理,在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时候,在感知音乐作品之前,尽力为其提供相关材料,设置听觉情景,让主体产生听觉注意,排除无关的心理杂念和紧张的听觉障碍,将整个身心积极投入到听觉注意之中,在此基础上,准确感知音乐作品的各种信息,体味音乐作品的音调和音响贮存的情感,领悟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着力提高内心听觉的效率和能力。

第二,在"有理解地听"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想象,培养音乐的记忆能力。从心理学上讲,记忆主要是以回忆和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往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回忆。如以前听过的曲调,若能不看乐谱把它哼出来就是回忆。客观事物在目前,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叫认知。如别人演奏时能听出是以前听过的,就是认知。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回忆和认知都是记忆的过程。记忆是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向。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使前后经验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过程。音乐记忆是情绪的记忆,音乐记忆能力是将外部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期保存在自己意识中的一种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是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才能掌握音乐的脉络,进而更好地去理解音乐。音乐的理解不是寻求知识、证明规律,而是为了深刻理解作曲家的用意和情感。音乐记忆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声音,而是主体认知的替代物--旋律。如果忽视旋律的作用,那么就很难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同时,对音乐的记忆应以理解为基础。只有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去记忆,在音乐记忆基础上去理解,才能使音乐理解与音乐记忆在相得益彰中相互促进和提高。音乐的记忆性听觉是一种对曾经听过的音乐作品的一种回忆,只有在对乐谱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对不熟悉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产生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要有良好的音乐记忆性听觉,除了具有丰富的音乐印象即音乐记忆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因为音乐的内心听觉想象活动是对音乐记忆的东西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的过程,是对音乐记忆的东西进行精选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所以,随着对音乐内涵的深入体味和领悟,其音乐记忆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这种能力,教师必须以对音乐理解为基础,以发展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为动力,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练习。如进行理解性单音弹奏练习时,教师在连续弹奏几遍后,让学生凭记忆去想象它,然后视谱弹奏音阶、和弦分解等等,从而不断提高音乐内心听觉水平。

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听觉分析,培养"听觉思维"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思维跟感觉和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反映。所谓概括反映是说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所谓间接的反映是说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反映客观事物。由于思维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人通过思维才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可以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的思维原理,我们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时,应在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与想象加以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听觉分析,进而培养音乐的听觉思维能力。因为音乐听觉分析是在对音乐作品记忆与想象而获得关于音乐最初印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的理性认识。当然这种理性认识并非纯理性的,而带有直观、感性的东西,蕴含着主体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音乐听觉分析,就不可能有音乐听觉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和本质的认识。在提高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的某些特性上,如听某首扬琴曲时,应注意到乐曲的风格,以及体现这种风格的情绪,注意到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高、节拍,注意到复杂的节奏、旋律手法特征上。培养音乐听觉分析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背奏。因为凭音乐记忆进行背奏,是通过对所听乐曲、乐段的旋律和节奏的内心理解来完成的。没有对所听乐曲的内容较好的内心理解,就不可能搞好背奏。当能顺利地进行音乐听觉分析后,还应培养独立进行音乐听觉思维的能力。

第四,在培养判断各种和音从属倾向的"听觉预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乐感"能力。听觉预感是音乐内心听觉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是音乐内心听觉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听觉预感是基于对音乐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先觉性的音乐体验,而不是长期训练后的条件反射。听觉预感就是在弹奏每一个音符时,在不借助乐器而仅凭乐谱的情况下就能预先在内心判断出后面不熟悉的旋律中的每个音的音高和时值的一种听觉能力。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时,培养听觉预感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培养听觉预感是培养良好乐感能力的重要基础。在音乐内心听觉训练中,学习者明确了调性及在某一调式的和弦从属关系和同一调内的和音的相互关系后,还要明确音程的从属关系,然后凭听觉思考在这个调式内和音的趋向,同时直接在主音上,或者在别的从属和弦上解决它们。为此,预先明确在什么样的调性遇到这种音程和各种调性内音程的从属关系,对培养听觉预感十分重要。当学习者学会在一种调式范围内正确解决音程时,就应该开始学会解决在不同调性范围内的这种音程或那种音程的问题。如在理解性选音弹奏训练时,开始弹奏的速度应快些,让主体进行听觉预感和思考和弦从属趋向及其形式,然后用正常速度弹奏,这是培养听觉预感的基本方法之一。



扬琴演奏是一门极高深的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奏时的心、手、音的一致。演奏者要有良好的空间知觉和准确的反应敏捷迅速的手臂、手腕、手指运动动作,不仅有良好的音准感觉和较高的听觉意象能力,而且有辨别音质的敏感性、对音乐意蕴的领悟把握能力,以发展音乐性的技巧,让音乐自内心经由琴竹的击弦技巧而正确地表达。

扬琴演奏必须呈现一种心理现象,必须融进演奏者主观的心理、生理运动节奏。"听"是心理在声音上的运用,"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演奏者内心想象的声音动态是一种精神的形式,而实际演奏的声音及乐谱的符号形式又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把内心的乐音动态直接外化为活生生的音响动态,这才是演奏者必须考虑的关键,也是演奏者色彩感觉、艺术造诣的显著标志。扬琴演奏者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心理认识活动,其中包括了演奏的欲望、动机、感情的强烈表现与控制、记忆、想象、应变心理、临场状态等复杂的心理综合活动。而演奏者对扬琴音乐的感受能力,首先是靠听音乐这一实际的感觉过程培养起来的,演奏者对自己所演奏的扬琴音乐有无敏锐的感觉能力,是扬琴演奏成功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演奏心理与音响"同形同构"效果,也是演奏成败的关键。

为了扬琴演奏的艺术效果,追求内在的对音乐本体的表现和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已经成为扬琴演奏的一种标志。扬琴音乐的表现力在于音响本身,在于形式美。如何做到情感、心理与声学效果的"同形同构",讲究演奏的方式方法,讲究演奏的科学规律和心理规律,讲究扬琴乐器的物理规律现象,这是每一个扬琴演奏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心理声学可以说是扬琴艺术理论的"原子"理论,是扬琴演奏者方向性的张力,是扬琴演奏者内心听觉的动力。乐感是对音乐的体味和感悟,是音乐感知能力的综合体验。它既包含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又包含音乐表现能力等。好的乐感可以将感觉的动作化为心理操作,促使扬琴演奏技术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而乐感差则会阻碍扬琴演奏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只有具备良好的乐感,才能在扬琴演奏艺术表现中呈现出整体的美感。从根本上说,乐感是一种心理感觉,其形式包含多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对培养演奏者良好的乐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演奏者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尺度。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形成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就会影响良好乐感的形成,就会影响扬琴演奏艺术的进一步提高。

对于扬琴演奏者来说,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想象力丰富的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发挥扬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使之富有更炽烈的魅力。而想象贫乏的演奏者只能按照乐谱上的记号或符号来掌握乐曲的表现,尽管技能可能很熟练,但听起来,平淡无奇,味同嚼蜡。总之,音乐内心听觉良好的演奏家"听"到的声音,比现实世界的声音要丰富得多,他们可以听到预期的声音和再现的音乐,并且可以把这些"心的声音"同实际声音联系起来。

培养和发展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全面提高扬琴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在扬琴演奏教学中,从各种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多种途径,从而更好地培养优秀的扬琴演奏艺术人才。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