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芦管,白族双簧气鸣乐器。又称筚篥。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等 地。

“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忧愁,芦管声声唱深情,清水万古流”。这是剑川民间流传 的一首民歌。传说远古时候,剑川一带曾遇大旱。坝子上有一户白族人家,母女相依为命。 一天阿妈出门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将其扶救回家,经母女细心调养,白胡老人病体痊愈,老人送一粒可变金、银的红宝珠答谢她们,小妹拒而不收,恳请老爷爷从干涸 的河里变出水来,让农家种上稻谷,吃上好吃的白米。于是老人掏出怀里藏的一根带眼的竹管,安上一个芦哨,吹出了优美的乐声,并告知:“这叫芦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灾。”小妹学会了吹芦管,她站在干枯的河边吹,刹那间河道里涌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间闪 出了水波,人们种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绿装。此后,芦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传。

历史久远。芦管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 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参、元稹、张祜、薛涛等都在诗中描绘了芦管的妙响,白居易在《 听芦管》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张祜的诗中则有 :“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据民间艺人 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包括大、 小 筚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 带去的也有芦管。说明早在1200多年前,芦管已从中原传入大理白族地区了。

由管身和管哨组成,全长26厘米~34厘米。管身竹制或木制,管体中空、两端敞口,管长22 厘米~30 厘米,管尾内径1厘米,管身开有八个(前七后一)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管首上口置一管 哨。管哨是用芦苇修薄压扁后制成的双簧哨片,哨长5厘米,上端哨口宽1厘米,下端哨座插 入管身上口1厘米。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握芦管,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 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哨,可用循环换气法吹 奏,音列为c1、d1、e1、f1、g1、a1、b1、c2、d2,音域c1—c3, 达两个八度。音色明亮、浑厚,犹如人声,并略带鼻音,常作五度转调。可用于独奏、重奏 或乐队合奏。每逢节日、喜庆之时,白族人民常用芦管吹奏民间乐曲自娱或助兴,也用于迎 宾司礼等场合。宗教祭典时,芦管是道教洞经乐队的主要合奏乐器之一,擅长演奏庄重典雅 的洞经音乐。独奏曲有《一杯酒》等。

近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艺术研究室赵立德研制成十孔加键芦管,有十个按音孔,设两 键。使音域又扩展了三度。乐器制作精美,管尾垂丝穗为饰。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 型画册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