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关于箫和排箫

在我国古代吹管乐器中,箫是最具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箫均为单管的言箫。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箫。排箫就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依序排成二列,用绳子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制成的。每管发一音,最少的3管,最多的达24管。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基出土的两支排箫,形似风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是一对“雌雄箫”。这是现存最早的排箫。

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箫,各管长度相似,但其管内以蜡封底、蜡底之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长短,吹出不同的音高。唐杜佑《通典》载:箫,编竹有底,大者23管,小者16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等管形制的排箫残件,原18根一组,尚存9根,长23.7~28.8厘米。管内即填塞纸粒以调整音高。宋陈旸《乐书》即载有此种18管箫。谓其取五声四清倍音,通林钟、黄钟二均声,西凉部用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复制有此排箫一件。

元、明时起,排箫改为精致的椟箫。通常16管,管外加有木制地壳,油漆光亮,绘以彩风。到清代,排箫出现双翼型椟箫,亦16管,分左右两列,依次渐短,如风之张开的两翼。木架外壳亦髹漆绘彩,制作更为精制,造型也更为完美。1956年。经过许多专家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用双翼形的排箫图案作为中国音乐的标志——乐徽的基本造型,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艺术。到近代以后,排箫受到其他乐器的冲击,渐渐失传,几成绝响。直到80年代初,吉林省歌舞剧院石家环在原箫造型基础上,研制成功双排管加键排箫,使演奏更为灵活方便,既可演奏活泼、快速的复调音乐,也能吹奏悠扬、舒缓的抒情乐曲,表现力大为提高。
排箫的音色类似箫,婉转柔美,余韵深长,但比箫更为质朴,更具原始风味。其发音也比箫更清脆、圆实,更具空漠的效果,音量不很大,但其穿透力和共鸣性均很强,听其吹奏,其音犹如从肺腑的底部滚沸震荡而出,特别适宜于演奏深婉、柔美的抒情乐曲。在管乐器中,排箫虽和箫同类,但仍有其独具的特色和能力。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排箫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有人亦用排箫来演奏通俗歌曲或轻音乐,效果亦很好。

在吹奏排箫的过程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在一支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也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于是箫逐渐由多管组成的排箫,演变为单管数孔的洞箫,即今日的箫。这种箫汉代已经出现,但当时称为“羌笛”。“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最初只有四孔,西汉时传入中原,经京房加了一孔,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苟勖又加一孔,方有六孔,使五音齐全。到唐时,取名为“箫”,这其实是恢复了箫的古义。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哀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动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柔中有刚,温婉中又含有内在的力度,适合表现明朗空阔的意境。高音区发音清越明亮,但稍嫌紧张锐利,不能充分体现箫的特殊音色。所以,一般说来,箫多使用中、低音区,而较少用高音区。

箫的演奏方式和笛差不多,可以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和钟磬等敲击乐器相比,箫在表现旋律方面远远地超出了前者,它那流利、婉转、悠扬的乐声使音乐的旋律美得到完美的体现。但是,和同类乐器笛比起来,其灵活性和敏捷性则又逊色很多。它不宜吹奏花舌、垛音等表现特殊效果的技巧,而适合吹奏悠长、清秀、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以表现空阔辽远、优美静谧的大自然和抒发人的温柔哀婉、抑郁缠绵的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调和书香气息。洞箫和古琴,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情思和气质的两种最理想的乐器。

由于箫的音量较小,故特别适宜于独奏和小规模的丝竹合奏,如果乐队规模较大,通常用几支箫同时演奏。箫可以与多种乐器合奏,尤其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能够表达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淡雅古朴的韵味。清人袁枚说:“箫来天霜,琴生海波。”说的就是琴、箫这种非凡的造境功能和美感力度。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