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俊义
“节奏”“节拍”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但要真正理解其含义,能横的纵的讲明白,并会归类练习,可能会有很多人含含糊糊、摸棱两可。本文拟就个人的理解作一汇报,与众位同行共酌。
一、怎样理解节奏、节拍
1、节奏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许多教材中对节奏概念的解释为“把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节奏。”很多人按此定义通常把节奏理解为若干个音(包括休止符)时值长短的组织关系,这是对节奏的狭义理解。这种理解比较浮浅,没有考虑“一定的规律”所蕴涵的深层意义。那么,这“一定的规律”应如何理解呢?
实际上,广义的节奏不仅包含音乐进行中各个音的长短组织关系,而且蕴涵着强弱拍交替(有无规律、有何种规律等)即节拍,以及力度、速度、重音、推进力、动感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便是“一定的规律”。也就是说作为音乐艺术中的节奏,是把许多长短不同的音,用各种不同的形态艺术地组合起来,使音在进行中形成疏与密,动与静,长与短,顿与挫,快与慢,扬与抑,散与整,断与连等对比的千变万化的音响世界,其音乐表现力是无止境的,永不枯竭的。
因此,任何一种情况下,节奏都不可能以纯粹的狭义存在,它必然要包含着广义中的另一些因素,即“一定的规律”。如“××与××”貌似,在理论、谱面上似乎只是由两个时值均等的音构成的一种节奏,狭义理解是相同节奏,但由于重音位置的不同(将重音记号标在前一拍或后一拍),广义理解便是两种。因为它不可能没有速度、力度、强弱拍等因素,在这些方面作不同的处理,就会成为多样的广义上的节奏。
迄今为止的许多记谱法,一般都只是(或只能)注重于描绘节奏的狭义的形象,使得一些偏重于通过乐谱的视觉途径去学习音乐的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对于节奏的理解囿禁在其狭义之中,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平面的、机械式的、死板的“节奏观”。实际上,在一切良好的音乐表演中,都可以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广义节奏中的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