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亮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领域中采取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方针的推动下,民族器乐艺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外来音乐精华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民族器乐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竹笛在演奏风格、曲目、技巧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50年代末以青年笛子演奏家刘森为首掀起了用笛子演奏移植外国乐曲的新高潮,演奏了一些在当时乃至现在非常流行的乐曲如《霍拉舞曲》、《云雀》等,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随着笛子演奏家们演奏曲目的难度越来越高,竹笛原有的技巧已经不能满足演奏之需要,为了再现乐曲的本来面貌、表达作品的音乐内涵。竹笛技巧创新成了广大竹笛界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双吐循环换气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所孕育而生的。本人作为一名民族器乐演奏者,将以自己多年的实践、理论与恩师的教导为依据,详细思考、审视双吐循环换气技巧在竹笛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及该技巧在竹笛应用上的发展前景这也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实践角度
双吐循环换气是竹笛的一种高难度技巧,近年来被一些演奏家们所发明和运用。代表人物当推选广播民族乐团的李增光先生和浙江的王彦先生,很巧的是虽然两人研究练习此技巧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前有后,这个无从考证。)但成功之前都是得益于著名竹笛大师赵松庭老师的点拨,尽管两人具体练习的方法皆有所不同,但都练成功的事实证明了在艺术上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这样一个道理。双吐循环换气与竹笛上的长音、旋律循环换气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难于长音、旋律循环换气。它的难点主要在于双吐循环换气在换气所占的时值较短,吸气量相对狭小,不能一下吸足。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从而不能连续的吹奏音符连接较为严密的音乐片段,只有在熟悉的掌握该技巧的基础之上,做到边吐边吸,才能吹奏一些速度较快、连续的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这种技巧的发明与运用不但扩展了竹笛技巧的种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竹笛成功的演奏一些外国名曲如《野蜂飞舞》、《无穷动》提供了技术保障!此技巧最早在笛曲中的应用最早可追忆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音像制品和音乐会演出记录的情况上考察)当时是由笛子演奏家李增光应中国唱片总公司成都分公司之约,录制题为《中国笛子》的专辑。在入选的几首乐曲当中首次运用了该技巧。如笛曲《麦西莱普》,经双吐循环换气演绎的乐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现了新疆热烈、奔放的舞姿,假如换成旋律循环换气就会大大破坏此曲的原貌。1989年中央电视台举行首届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李增光先生用双吐循环换气演奏的《绿洲》(广播民族乐团伴奏、彭修文指挥)在复赛时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著名指挥家彭修文是这样评价双吐循环换气的:“此技巧开创了竹笛技巧创新之先河,我看要多多鼓励这种创新精神,我们的民族音乐才有更好的发展。”(《音乐周报》1990年6月2日)1999年笛子演奏家张维良也使用了该技巧录制了《绿洲》,前不久笛子演奏家戴亚在其专辑《愁空山》当中,也使用了此技巧……
因此,在不同演奏家们的实践当中、在演奏不同乐曲的时候、在不同的练习群体当中,双吐循环换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竹笛演奏者所热爱,掌握此技巧已经无形中成了检验掌握竹笛高难度技巧的重要标准之一。以上的这些实例充分证实了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中的运用是成功的。
理论角度
1、双吐循环换气是否能为竹笛演奏外国移植乐曲与现代乐曲、协奏曲提供技术保障?
这个问题一直是竹笛界广为谈论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几种观点在对这一问题回答中体现的更为具体。
一部分人认为双吐循环换气的发明与运用并不能给竹笛演奏技巧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演奏一些乐曲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过长时间吹奏双吐循环换气容易造成胸闷、呼吸急促的生理现象,对身体有不利的一面。在音乐表现方面,长时间不间断的演奏使观众感觉不到停顿感,有卖弄技巧之嫌。对它的态度是少用,不提倡使用,可以不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淳朴地表现音乐内涵美之功效。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双吐循环换气的出现与运用使竹笛技巧有了一个全新的变化,弥补了竹笛演奏中的许多空白,值得提倡。就拿《无穷动》这首乐曲来说,用二胡演奏虽然不如小提琴音准控制那样轻松,但毕竟是拉弦乐器涉及不到用气的问题,所以练习起来相对来说要轻松一些。管乐演奏此曲如小号、单簧管、长笛等用的都是长音、旋律循环换气也非常轻松,而用吐音演奏从音像制品来考察也只有小号演奏家马萨利斯一人,可见难度之高。而双吐循环换气的出现与应用使竹笛演奏此类乐曲由理论上的可能变成现实。从李增光先生演奏录音不难听出,由双吐循环换气吐奏的乐段以每拍160的速度向前推进,整个过程如暴风骤雨一样,演奏技巧之娴熟让人惊叹。根本没有让人感觉到换气的痕迹,在音乐处理上也并没有使人感觉不适的地方。双吐循环换气在《无穷动》中的演奏成功证实了在竹笛运用中的可行性。
在当今笛坛中,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占据多数,本人也赞同后一种观点。毕竟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没有音乐需要的技巧是不会产生的,双吐循环换气的出现与应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竹笛演奏技巧中的空白。譬如说在一些乐曲当中需要音乐连续不断的跳跃性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长音、旋律循环换气技巧已经不能满足表现音乐的需要,而采用双吐循环换气正是再合适不过了,能增加音乐进行的颗粒感,使音乐富有动力性,如笛子演奏家戴亚演奏的《愁空山》第二乐章和李增光先生演奏的《敦煌印象》中的“飞天”乐章。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到,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中的运用是可行的,它能大大增强竹笛的音乐表现力,为竹笛演奏移植外国乐曲、协奏曲、现代派乐曲解决了技术难题。只要做到善于运用它,并不滥用、乱用,我想它对竹笛的利始终是大于弊的。
2、科学练习双吐循环换气的问题
双吐循环换气是一种长时间憋气演奏的换气技巧,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胸闷、气短的生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演奏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因此,一套科学的方法对此技巧的练习、掌握、推广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练习呢?
第一,掌握练习的时间,每天以练习1-2小时为宜。由于双吐时舌头在口腔激烈运动,时间过长容易口干舌燥反而不宜练习。
第二、这种技巧之所以能在密集的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迅速地进行换气,关键就是把通过嘴劲控制所喷出去的音和所吐奏的音保持一致,在用气喷音的同时鼻子迅速吸气,由于换气的时值较短,吸入的气量有限,只能在连续几次的换气当中才能将气吸足。所以,在平时应多做一些喷气与吸气同时进行的练习,掌握好换气点,这样才能较好的掌握双吐循环换气。
第三、在初步掌握此技巧后,先在竹笛的中音区进行喷奏与换气练习,因为竹笛的中音区比较容易发音,而高音区与低音区则不易发音。在中音区换气自如后再转到高音区与低音区进行练习,练习做到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
以上三点是练习双吐循环换气的重点,只要坚持按以上要求进行练习,我坚信不但对身体没有影响而且还能把这种技巧运用自如,对提高竹笛的演奏水平和扩展竹笛的表现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3、作曲家的协助
竹笛中的各式各样的技巧都有相对应的乐曲,如较多运用吐音、花舌、剁音的《五梆子》、运用颤、叠、赠、打音的《行街》等等。这些乐曲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演奏家们自己创作,虽然这些乐曲比较风趣、民间韵味浓厚,但由于演奏家们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写出具有复杂调性、严格布局、手法精练的乐曲。为了使笛曲创作更为专业化、内容更加深刻,技法更加扩展、使竹笛能走向世界音乐舞台,需要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共同努力,双吐循环换气作为一种新的技巧,需要为它谱写大量乐曲,以赋予它勃勃生机。值得让我们欣喜的是至今已有不少著名作曲家为这种技巧写作品,为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可喜之路。如作曲家唐建平、莫凡创作的《愁空山》、《敦煌印象》、《绿洲》等,在这些作品当中,双吐循环换气得到了作曲家的青睐,被大量的运用在乐曲当中,突出了此技巧的重要性和表现力。不难看出,在不久的将来双吐循环换气会被作曲家们应用的更广,这种技巧的生命力会越发旺盛。
结 语
任何一种技巧的发展和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双吐循环换气作为竹笛的一种高难度技巧它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技巧在竹笛运用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如何把双吐循环换气以及其它类似的技巧发扬光大,展示我们中国竹笛独特的魅力,为中国竹笛成为世界民族器乐之林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我们新世纪竹笛演奏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竹笛艺术的发展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各类音乐并存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去寻求更新的艺术构思和更美的艺术语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