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潇儿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积累深厚。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筝,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一,同时也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两千余年来的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就已经在当时的秦国(今陕西省)广为流行,史称"秦筝"。以后逐渐东移,扎根郑、卫、齐、鲁(今河南、山东)。南北朝时期传至高丽(今朝鲜)。唐代东渡日本,元朝时期北展蒙古草原,唐宋以后逐渐南拓,积聚闽浙、粤东地区,形成了今天以地域划分的多种流派的局面。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的古筝流派濒临湮没。至上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汉族古筝流派只有四大家两大派,即以河南、山东筝派为代表的北方筝派和以潮州、客家筝派为代表的南方筝派,我们常称后者为"南派古筝"或"岭南古筝"。
一个流派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大概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乐种的形成。由人在劳动中产生的乐调,加上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融会形成的特有腔调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乐调体系时,便定型为乐种。其次,是演绎乐种中不同乐调的乐器在演奏实践中所形成的演奏风格。所以说,流派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语言、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的特征,它不可能自编自创,甚至是由某个人物来下定义的。南派古筝的形成,也是循着这条规律的。
就南派古筝而言,潮州筝依附于潮州音乐这个乐种,客家筝则依附于客家汉调音乐这个乐种。两个乐种均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既有共性风格又有个性风格。从地域范围来说,两个乐种均生长并扎根于韩江流域,可说是同饮韩江水,生活习惯和风俗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音乐所反映出来的古朴、典雅、细腻以及品位标准也是共通的,但由于方言的不同,其音乐线条、韵味、演奏程式则有其各自的特点。由于乐种的不同特点,其派生出来的古筝演奏风格也就有所区别。
南派古筝继承秦筝正统,是秦筝的余绪。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传承,终于在粤地扎下根来,形成流派。它积聚了大量的民间乐曲,群众基础广泛深厚,地方风格鲜明,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具备了确立流派风格的四大支柱。
拿客家汉乐来说,已出版的乐曲就有600余首,潮州音乐也有七八百首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