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虽然领导、教师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实施突破,但仍然没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可能与音乐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定位,没有找准突破口亦有关。在艺术教育方面,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在笛子教学中运用“铃木教学法”便是本校实施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对铃木教学法的认识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完善。我们在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愉悦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构建笛子教学进程(先决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前提)、开展课外笛子教学活动(重要因素)、及早抓起,配备陪学“父母”(基础)、走出去,请进来(补充)、组织校级考核、考级(保障)等六个环节的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一般性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笛子教学 铃木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由此可见,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是上好几节音乐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学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影响其一生――让他们多一分气质和毅力,多一分创造和审美,多一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穆塞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借鉴他国器乐教学的先进经验,宏扬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是近几年来一种逐渐时新的做法。但据笔者了解,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艺术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虽然领导、教师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实施突破,但仍然没能达到期待的效果,我想,这可能与音乐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定位,没有找准突破口亦有关。
今天笔者经过了近四年的努力,对运用“铃木教学法”进行笛子教学作了实践和研究,在提高学生笛子演奏技能和审美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故下笔点滴,和同行交流。
二、“铃木教学法”的特点
“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是铃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是环境之主”,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乐盲父母的摇篮曲造成的。”他确信环境比遗传更能影响人的能力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源泉。”铃木认为教育者的根本在于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
铃木教学法的认识概括为六个方面:
1 接触。创造良好环境,从听觉训练入手,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
2 模仿。选择好的教材和音响,选择好的教师,模仿听到的优美旋律及演奏乐器的规范动作。
3 鼓励。爱孩子,父母、教师对孩子循循善诱,及时表扬。
4 重复。使孩子在鼓励之中不断重复地练习,当然,重复练习的是精华部分。
5 完善。强化训练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铃木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是个别与集体相交替,或相结合,强调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三、研究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以听为先导,以唱、背为基础,以吹为手段。由简到难,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巧,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做到循序渐进。
(2)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强其训练难度,对于学习能力相对滞后的学生,适当降低其学习难度,尽量为他们设计一个学习梯度。
(3)愉悦性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充满美感和愉悦气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掌握音乐技巧,提高音乐综合能力。
四、 具体实践
根据“铃木教学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一)构建笛子教学进程
阶 段 训 练 要 素 实 施 目 标
第一阶段:入门 基本姿势,学习风门把握,气息支持,基本指法 惯培养、方法指导
第二阶段:初步尝试 会吐单吐、连音、颤音,运用简单的演奏技巧,吹奏简短的曲子 增强韧性、耐力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 学会各种演奏技巧,能吹有一定难度的合奏、齐奏、独奏曲,进行竞赛表演,增加实践经验 训练技巧、增强乐感
(二)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课堂音乐氛围
美的音乐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产生自觉接受美好音乐的强烈愿望。课堂上,我经常通过录音和范奏给学生欣赏一些笛子独奏曲、器乐合奏曲,如《牧民新歌》、《姑苏行》、《听泉》、《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体验音乐各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表现作用,让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从中受到审美的教育,在长期欣赏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2、优选教学内容
(1)基本功训练。
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基石,优美动听的笛声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我在每堂音乐课上都安排5分钟左右的笛子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在不断地重复、巩固中练好基本功,熟练运用各种演奏技巧。采用比赛的方法增加训练兴趣,如通过比赛产生“长音王”、“颤音公主”、“吐音能手”等。训练中采用难易结合,交替进行的方法,将难度较大的乐曲与简单的乐曲交替练习,目的是为了“消化”难点,同时增强训练的兴趣,如练习《扬鞭催马运粮忙》的同时,加练历音练习曲和吐音小练习曲。
(2)教材歌曲。
教材歌曲中各种优美、欢快的歌曲,不仅可以演唱,还可以用笛子吹奏。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和审美体验,自己尝试为歌曲加上吹奏技巧。如活泼、欢快的歌曲多用吐音、跺音等;优美、抒情的歌曲多用波音、颤音、连音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又增强了歌曲的美感,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3)器乐合奏曲。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笛子伴奏,丰富音色;还可以让学生用同调(如:40根F调)或不同调(如:20根F调,20根C调)的笛子演奏不同的声部,培养学生的和声感。
3、分层教学,减小差异
人的接受能力总是有先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法。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吹奏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第一层次吹奏得较好,有一定音乐基础;第二层次吹奏水平一般,音乐基础一般;第三层次吹奏水平较差,音乐基础较差。
(2)要求分层:学生的吹奏水平不一,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在吹奏歌曲时,我要求第一层次学生吹奏难度较大的旋律,并根据需要吹奏出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要求第二层次学生吹奏出主旋律,并使用简单演奏技巧;要求第三层次学生只吹简化主旋律,甚至只吹和弦音。
例如:吹奏《瑶族舞曲》
第一层次 63 2321 | 61 63 | 63 2321 | 61 63 | 用双吐
第二层次 63 2321 | 61 63 | 63 2321 | 61 63 | 用连音
第三层次 63 2321 | 61 63 | 63 2321 | 61 63 | 用连音
(3)评价分层:因为要求不同,学生的评价自然也就不同,对基本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优秀等级,并鼓励其向更高要求前进;对勉强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合格等级,并指出和前面优秀同学的差距,鼓励其进步,不满足于现状。
(三)开展课外笛子教学活动。
(1)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同学是来自各班的吹笛“高手”,音乐素质吹奏水平都较好。他们以集体训练为主,个别辅导为辅,通过每天30分钟时间的练习,不断提高演奏水平和音乐素质。他们吹奏的曲子一般以比较简单的笛子独奏曲为主,如《快乐的小笛手》、《京调》等,以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2)开展各种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吹笛兴趣和吹笛水平,我校每周举行一个年级的笛子汇报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器乐节,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登台演出,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和发掘人材。
(四)及早抓起,配备陪学“父母”
研究表明,孩子的年龄越大,他受到的思维定势就越多。所以,我们在新生进校门的第一学期,就对其进行笛子教学。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横笛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我们使用学习难度相对较小的竖笛进行教学。七八、十来岁的学生是很善于模仿的,并且他们也很容易把班主任当作自已的“父母”,因此,让每个班的班主任都充当“父母”的角色,帮助音乐教师进行笛子教学,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五)走出去,请进来。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笛子吹奏技能,我们先后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歌剧院戴金生教授,笛子演奏界老前辈赵松庭先生,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副秘书长陈杭民等三人作为我们的教学顾问、技艺指导。同时,我们也邀请了省歌舞团来我校表演,特别是蒋国基的笛子表演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给学生创造走出校门,出外锻炼的机会。如参加了杭州电视台《笛韵春秋》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另外,对于市、镇里各种文艺演出,艺术活动我们也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
(六)组织校级考核、考级
考核成绩评定的方法是平时、期末各占50%考核要求,人人上台演奏,考核组成员由师生共同组成。这样,一方面能督促学生“时习”,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胆量,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学校考级的具体方法:
(1)编写考级曲。考级曲的来源一部分是选自省编音乐教材,另一部分选自《笛子教学曲精选》、《儿童竖笛教程》、《青少年学竹笛》、《笛艺春秋》等书籍。考级曲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编写,内容包括“笛子常用技术索引表”、“考核要求”、“一到六级”和“特级考级曲目”。
(2)考级曲目的练习指导。时间以每周三下午的公共兴趣活动课为主,音乐课、其它课也可作一定量的辅导。对学生的辅导一般是先由音乐教师辅导班主任,而后学生再在班主任的辅导下进行,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则只是作为班主任辅导的补充。
(3)考级时由两位音乐教师作考官,认真把关,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如考级合格,学校将给学生颁发证书(由学校统一印制的精美小卡片,可以与星级证书一并挂在胸前)。考级资料由学校精心存档。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1、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都需接受六年的笛子训练,所以接受训练后,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肺活量增大了,手指变灵活了。我们的笛子教学,通过对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使其感知能力,如均衡感、节奏感和对称感等获得锻炼,想象力得到丰富,理解力得到增强。同时,在训练审美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使其审美素养、感受方式、鉴赏对象层次、感受境界均有所发展。
2、对德育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借助于审美教育情感体验的机制,克服了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到心灵深处的缺陷,从而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德育不能忽视情感方面的辅助作用。只有在调动整体心理功能的基础上,从理智的角度深刻地理解道德,从意志的角度自觉地实践道德,从情感的角度愉快的实现道德,全面而稳定的人格才会被建立起来。笛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笛子训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3、对学生求知欲起激发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智诸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综合,但当它发生时,则是以一种形象的、整体的和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种独特的促进作用只有美育能做到。我们的笛子教学也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推想、创造、平衡等多种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智能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4.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下面是我们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查20名学生对上音乐课喜欢程度的问卷调查。
音 乐 课 喜 欢 程 度 调 查 表
喜 欢 一 般 不 喜 欢
年级 人数N N % N % N %
1 20 20 100% / / / /
2 20 19 95% 1 5% / /
3 20 17 85% 2 10% 1 5%
4 20 18 90% 2 10% / /
5 20 20 100% / / / /
6 20 18 90% 1 5% 1 5%
总计 120 112 93.9% 6 5% 2 1.7%
2 2X 检验:X =194.6>X 0.05 (2)=5.99 P<0.05呈显著差异
5.提高了学生的笛子演奏技能
由于我校在笛子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所以《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教育台、《钱江晚报》、萧山电视台、《萧山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都相继作了报道。省素质教育现场会与会代表也考察了我校的笛子教学,把我校笛子教学的模式向全省推广。我校笛子节目参加萧山市比赛曾获得合奏三等奖和独奏一等奖,杭州市艺术节表演获独奏一等奖。另外,我们还分别参加了萧山市、杭州市艺术节开幕式表演。更为可贵的是,今年我校学生首次参加全国笛子考级,便有2人通过六级,1人通过四级,4人通过三级考评,参加考评学生人人上级,取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六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存在为基础的。美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的结构和因素,必然对于美感的产生和形成,起重要作用。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认为包括审美的历史积累沉淀于个体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又为一切人和一切时代所共同具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传统,都会造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爱好的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同,也往往造成千差万别的个性鲜明的审美心理特征。有些影响学生正确审美心理形成的负面因素都必须想办法排除。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师把学生“引诱”到自己所设圈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程度相当有限。这样,也就压制了学生积极情感的需要,由于这种消极情感的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不正确审美心理的形成。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学生树立正确审美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备课很重要。备课时,必须是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教材,对教材内容在整套、整册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十分清楚的了解。惟有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潇洒自如,才有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只有考虑到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方面该开展的活动,学生才有成为主体的可能。再次,要估计到课堂当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到有备无患。
2、改变成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分数评价体系,造成学生对测试的恐惧,与教师、家长的对立,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淡漠,也造成学生对学习目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这种现象不改变,势必影响学生正确审美心理的形成。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应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需要实用性的人材,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比起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强得多。同时我们的笛子教学主要培养的是有一定音乐素质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演奏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笛子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下去,也是学校、社会、家庭观念更新的结果。
3、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和易以思”。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教师必须满怀激情。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一定要真。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要像小孩那样感到新奇,无限喜爱。努力使自己的情操高尚,爱伟大的祖国,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不过,教师光有激情还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素质。过硬的素质不仅包括自己在笛子演奏方面的技能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了全面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一有机会总会去啃啃这方面的资料,或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为系统、合理。另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周围环境的限制,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较城镇学生更差些。仅仅在课堂上教是不够的,我常常利用第二课堂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并为他们设计一些音乐游戏,以便在课后娱乐中得到一点知识,受到一点感染。
实践证明,在笛子教学中,运用“铃木教学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上内容是我四年实践的回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高的眼光去研究问题,总结新规律,争取在以后笛子教学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书目:
1、《音乐教育学论稿》张肖虎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小学音乐教学》98年各期
3、《教育学》靳希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 曹理 缪力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5、《美学原理》 蒋孔阳、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学习审美论》 陈建翔 《教育研究》1994(2)
7、《中国教育学刊》2001、3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