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摩尼天虹
小议“按欲入木,弹欲断弦。”
(一)所谓“按欲入木”
所谓按欲入木,是指弹琴时,左手按弦要方正坚实。对这一点,大多琴家们是共许的。
对于琴者来说,“按欲入木”是起码的要求。弹琴之时,要一丝不苟,先要注意音位准确,然后要体味“坚实”之诀。所谓“坚实”,按弦时“必一指卓立于弦中,重如山岳,动如风发,清响如击金石,而始至音出焉,至音出,则坚实之功到矣。”
然而所谓“坚实”,并非是粗重笨拙、胶而不灵,所以在按弦时,非常忌讳中指帮名指、食指帮大指等现象。所以,体味“按欲入木”,也不能不体味一个“滑”字。涩而不滑,也就不是真正的坚实了。
滑与坚实,相辅相成。“按弦虚浮,指必柔懦,势难于滑。”因此,按弦必要坚实。而只知按弦牢重,滞而不滑,也不是真的坚实。所以,若要体会“按欲入木”,“坚”与“滑”都是要仔细体会的。
(二)什么是“弹欲断弦”
所谓“弹欲断弦”,一般可理解为右手弹弦刚健有力。
有一些人认为,弹欲断弦作为用力弹弦的强力度,只适合用于《广陵散》等慷慨激昂之曲,而不适合用于一般琴曲。这种认识就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把“弹欲断弦”仅仅解释为右手用力弹弦的强力度,就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西麓堂琴统》说:“凡按则入木弹则弦绝,左手重按右手轻弹之,左手轻按(泛声也)右手重弹之。”这里在说按则入木弹则弦绝时,与左手重按右手轻弹之并言,可见弹欲断弦并非为右手“强力度”弹弦之意。
就字意而言,“弹欲断弦”确有刚健有力之意。所以,将“弹欲断弦”解释为刚键有力,确是有道理的。而“弹欲断弦”的关键在于用力之道。琴之一道,其刚健有力,妙在用力而不觉。若只知一味用力,以使指势太猛,则露刚暴杀伐之气,如此则只是浮躁粗戾之人弹琴罢了。若更甚者,只求用力之强声,发音不清不洁不和,则去道远矣。
《溪山琴况》说:“‘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用力也,但妙在用力而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
《琴学丛书》说:“弹琴至得心应手,左右指下,望之不觉其用力,实则进退抹挑,声声具有击鼓撞钟之势,然弹者听者非至精不足语,信乎琴之难也。”
什么才是“弹欲断弦”?不是一味用力而使声音大而强烈,关键是要使声音清脆、干净、充分、饱满。用力而不觉,下指清健脆亮,才是“弹欲断弦”之要。弹琴之时,必力透甲尖,用力而不觉,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发清洌之声,有如金石,音断而意不绝,从中自得非凡意境。
而清健脆亮之功,是操琴之大要,适用于各种曲目。而用力不觉,也自是琴学之用力要则,同样适用于各种曲目。即使是缠绵抒情之曲,其中也同样有力度要求,只是力用不同罢了。
所以,不管是参研何种琴曲,仔细体会“按欲入木,弹欲断弦”这句琴诀,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小议“琴之妙趣,半在吟猱。”
(一)琴之妙趣,半在吟猱
琴的表现力,是异常丰富的。琴以其独特的韵味,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琴的指法相当丰富,每一种指法都各有特点。而要良好地将琴曲的韵味体现出来,左手的指法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琴家的左手功夫如何,能有效的反映其琴艺的水平。
在左手指法中,最主要的就是绰、注、吟、猱。而控制余韵的吟与猱,更是非常重要。吟与猱的运用,能有效地以韵补声,使琴韵美妙而富有变化等等,对体现琴之妙趣,具有特别大的作用。所以琴诀说:“琴之妙趣,半在吟猱。”运用吟猱的功夫,对于一个琴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二)吟猱妙处,全在于圆
《溪山琴况》说:“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
什么是圆?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大不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即所谓圆。
首先,吟猱都是控制余韵之法,凡用吟猱时,当先得音,“将余声取之,不可错乱”。
再者,吟猱婉转,要无滞无碍,所以必得体悟一个“滑”字。
另外,吟猱有度,巨细缓急俱有圆音,不足则音亏,过则节奏离散,所以必要大小多少恰到好处。
弹琴之人,必当对琴曲意境仔细揣摩,反复体会,如此弹琴之时,方得恰好,所用吟猱,婉转动荡,皆知其所以为之,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议“大声不烈,小声不灭。”
(一)强弱大小迟速高低
声有大小,音有高低,调有宏细,势有强弱。
何谓大?何谓小?若声俱大,而实无大。若声俱小,而实无小。必要大小相应,方得声之大小。
何谓高?何谓低?若音俱高,而实无高。若音俱低,而实无低。必要高低相间,方得音之高低。
何谓宏?何谓细?宏大而遗细小则其情未至。细小而失宏大而意不舒。宏细相因,不可偏废。
何谓强?何谓弱?俱强不强。俱弱不弱。强弱轻重在乎对比。
所以说,大小、高低、宏细、强弱,皆是对比而得,原无绝对独立存在之大、小、高、低、宏、细、强、弱等。
弹琴之时,欲强则必以弱相托,欲大则必以小相应,如此等等,不可不知。
(二)大声不烈,小声不灭
《西麓堂琴统》说:“凡弹琴,大声不烈,小声不灭,奥好之音,如情思之结。”
琴之一道,贵在中和。“轻不浮,轻中之中和也。重不煞,重中之中和也”。大小之声,皆必有度,不失中和之道。大声不烈,小声小灭。高而不轻浮,低而不沉闷。宏大而不遗细小,细小而不失宏大。强而不暴戾,弱而不病态。
大声不烈,小声不灭,并非仅指声音之大小,其意在于中和。大小、高低、宏细、强弱,乃至其他,皆必有度,不失中和者,皆在“大声不烈,小声不灭”一句之中。
小议“繁手淫声”
(一)繁手淫声江湖琴
《西麓堂琴统》说:“声省则质,而合繁则不合雅势焉。”
《太古遗音》说:“下指不欲粗暴”,“曲调雅正,不挟淫哇”。
繁手淫声,为很多江湖琴者所乐道,但自古以来皆为诸琴家所反对。
一般所说的江湖琴者,是指以艳声媚耳取悦于人的弹琴人。他(她)们弹琴,往往并非真正是为了完善修养或是自我的爱好,而更多的是为了取悦他人(这里指放弃琴之意趣,以艳媚迎合世俗之好而取悦于人)。正因为有此出发点,有些琴者才以繁手而为高明,为求惑人而已;才以粗暴之声而为正度,为求声大而已;才以靡靡之音为动人,为迎合世俗之好而已。实际上,这于琴道确是全然不通。
(二)什么是繁手淫声
什么是繁手淫声呢?在弹琴的人中,有着不同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所谓繁手淫声,是指琴曲本身而言。凡速度快、指法多、要求一定力度的曲目都属于繁手淫声。所以,有些人把《潇湘水云》、《广陵散》、《雉朝飞》等琴曲都列入繁手淫声之中。甚至有人认为,弹琴最好全是散音,才不是繁手淫声。
以上的观点当然是可笑的。实际上,繁手淫声是人弹出来的,而并非是琴曲本身的原故。这一点,对琴道有所理解的人都会知道。指某些琴曲本身是繁手淫声,实是无稽之谈。
也有些人认为,凡使用吟猱等手法,就落入了繁手淫声的范畴。所以,有些人弹琴,往往只求声调而摒弃琴曲的韵味。
这种观点也是可笑的。实际上,声与韵对于古琴,都是十分重要的。虽琴曲有韵多声少与声多韵少之别,但即使弹声多韵少之琴曲时,也不能完全弃韵而求声。若真是弃韵求声而弹琴的话,所弹出的,多是枯拙之音,圆音何在?如此弹琴,不得琴之韵味,还不如去弹筝算了。
那么,什么是繁手淫声呢?
所谓淫声,是指不和之声。只求音量而露粗暴,迷迷而不雅正,都属于淫声的范畴。
所谓繁手,是指指法不相宜,不得清静恬淡之气质,音声求艳以欲动人,指法求繁以欲惑人,不问相宜与否,故意增加许多修饰,如盲目连续重复使用吟猱而反失吟猱之圆满等等。
繁手淫声,琴之大忌。弹琴之人,不可不知。
“声省则质”,合繁则不雅。运指要静,而静不在速慢音少,虽急而不乱,虽多而不繁。弹琴欲清,心静弦洁,不染浊气。琴欲恬淡,孤高岑寂,悠悠自得,而具恬然之味,不味而味,不馥而馥。如此之要点,不可不察。
小议“太淡而拙”
(一)什么是淡
《溪山琴况》说:“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
淡与艳对,自不取其艳媚,“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是故有高士之风。
市井之俗人,受名利的驱使,整天疲于奔命,往往却不知所为何来,如何能有悠然自得之心,所以不得淡薄之风。
(二)“太淡而拙”
琴自本淡,弹琴之人,不可不体会此淡意。淡能合古,不必媚于众人。而所谓淡之妙趣,在于存正归雅,体味淳和,“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不着意于淡而淡,才是淡意之妙处所在。若不得此妙,只知一味求淡,为了淡而淡,则落于粗拙,也就成了愚人琴,反失去其韵味与气节。凡事不可欠,不可过,贵在恰好,淡之意也是如此。所以,在琴诀中才有“太淡而拙”一说。
琴者若能体淡之真趣,自得其高士之风。古人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小议“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一)所谓“清丽而静”
所谓“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为什么这么说呢?弹琴不清则失其雅气。无雅何以言琴?所谓清,指弹琴之时,贞静宏远,从容宛转,缓急得体,章句分明,弦洁气肃,听之如澄然秋潭、皎然寒月,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欲得清音,则当指劲,按音方正坚实,挑必甲尖,干脆利落,声如金石,不杂客声,双手配合得体,不染浊气。最忌粗浊忙乱,急急求完,但求热闹,而不知意趣何在。如《溪山琴况》所说:“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也。”
所谓丽,即指音韵恬美。丽,是于清静中而发美音。丽与媚不同,美而不艳媚妖冶才是丽。若“音韵不雅,指法不隽,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则成了媚,而不是丽。丽从恬淡中出,非从 妖冶中出,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谓静,是平心静气,神和声希,心无尘翳,指有余闲,指间无粗躁之气,急而不乱,多而不繁。静由中出,声自心生,“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指躁则知心躁,指浊则知心浊。欲得其静,必当安养身心,调气以静其神,然后练指,“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方得指静。若心有所扰,弹琴之时,还有什么静可谈?
(二)所谓“和润而远”
中和是弹琴之大要,弹琴不和,则失其神。所谓中和,当以弦合为基础;复当气静神闲,心手相合;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宾主相应,刚柔相济,损益相加;右手弹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手手按弦,吟猱圆满,绰注得体;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中和大要,为历代琴家必重之神髓。
中和大要,其妙用体现于温润之上。所谓润,即纯正中和。弹琴之人,左手往来自如无碍,右手不染浮躁暴烈,不容其肆意无度,不杂繁响,方得温润。若无温润,则无中和可言。
所谓远,全在神行,神游造化,境入希夷,方得其远。远字一诀,实是“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一)琴有所宜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古人说:“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称圣人之乐,故宜于琴。黄门士鼓大雅圣德之颂。隐士操流水高山之调。儒士抚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风飞仙之曲。德士弹枯淡清虚之吟。”
琴是高雅的文化,宜于琴者,自然也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
所谓“骚人逐客,游子怨女”寄情于琴者,“有文章能吟咏者”,“心必要有仁慈德义,能甘贫守志者”,“言必要有诚信,无浮华薄饰者”等,皆宜于琴。
由于琴文化的特殊性,宜于琴的文化群体,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其特征大约有以下三点:
第一,素质高。琴作为高雅文化,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人,才足以入其堂奥。即使是欣赏,也需要经受相当的训练,才能知其妙趣之一二。(其他高雅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琴的文化群体相对来说,素质是较高的。
第二,人数少。由于琴的文化群体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这就决定其只能行于素质较高的人群之中,而不是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所以,其文化群体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三,人群稳定。琴是高雅文化,有着非常的深度,有着非常的意趣,有着异常的可挖掘性。由于其文化群体本就素质较高,关于深度研究琴学的可塑性往往较强。随着参学深度的加深,琴文化的意趣也就越加显得迷人。琴者深入琴学后所得到的乐趣,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也决定了琴文化与通俗流行的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琴文化的人群要高级得多,也稳定得多。
(二)琴有所忌
琴有所忌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并非是什么人都能问津的。没有一定素质的人,不宜于琴。
所谓琴有三俗:“心中无德。口上无髯。腹内无墨。”
心中无德的意思很好理解。这样的人没有安祥清净的气质,受世俗炎嚣的拘制,自然难体琴道,不宜于琴。这样的人若要弹琴,所出多是粗俗浮躁之声,自然也就成了俗琴。
口上无髯的意思并不是说不长胡子就不宜弹琴,而是说弹琴宜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幼稚而缺乏生活体验的人,难以深入理解琴道,故不宜于琴。这样的人若要弹琴,多是只图热闹,而不知意趣何在,当然是俗琴。
腹内无墨是指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肚子里没有学问的人,大多没有能力理解琴道,故不宜于琴。这种人弹 琴,多是会把雅乐搞成了粗俗之声,不是俗琴又是什么。
所以,心中无德者,口上无髯者,腹内无墨者,皆不宜于琴。若不提高自己的素质,弹琴大多也不过是俗琴罢了。俗而失雅,自非琴者。
依照传统的说法,武士、商贾、优伶、百工等不宜于琴。对这一点,恐怕今天的观念应有一些变化。传统说法所谓这些人不宜于琴是因为:武士往往凶戾粗犷,商贾往往利欲悭贪,优伶往往庸俗艳媚以求娱人,百工往往不免粗俗,如此等等。所以,这些人在传统中被列为不宜于琴的范畴。而在现代,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琴有所忌的理解也不能过于教条。
体育运动在现代的非常普及,自然不能说习武之人都是凶戾粗犷者。商品经济社会,大多数人都与商业有关,自然不能说从商者都是利欲悭贪者。现代的演艺业与过去的优伶的性质已不完全相同,自然不能说从事演艺业者都会以庸俗艳媚取悦于人。现代百工的教育程度也在提高,自然不能说百工之人都是粗俗者。如此等等。
所以,对琴有所忌的理解已不能简单地以职业划分。对以上所说的人群是否不宜于琴,当然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习武之人之不具凶戾粗犷之气者、从事商业而并不利欲熏心者、从事演艺业而不以庸俗艳媚取悦于人者、百工之人而不落粗俗者,当然都不在所忌之列。而但凡弹琴者,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这一点却是非常正确的。
有所宜,有所忌,对文化群体的要求较高,这也是琴文化有别于其他通俗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所以,一直都有琴不妄传之说。琴学老师收徒把关较严格,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小议“愉己不娱人”
(一)愉己与娱人之别
《溪山琴况》说:“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
一般的音乐文化,往往是旨在娱乐他人。而琴一向是愉己不娱人。这正是琴文化与其他通俗流行文化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随着社会的变革,一般音乐文化大多走向商品化和世俗化,而琴文化却能依旧保持其高雅洒脱的气节。这正是琴文化特殊的地方。
可是,琴乐作为一种音乐,难免要演奏给别人听。既如此,恐怕难免有互愉的方面,又为什么说愉己不娱人呢?
其实,所谓愉己不娱人,并不等于就只是自己弹琴,而从不弹给别人听。朋友之间,以琴寄情抒志,相互交流,这是非常正常的。既以琴相互交流思想,也就有互愉于心的方面。所以,对愉己不娱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绝对。愉己不娱人,指得是弹琴的主旨,在于提高修养、寄情抒志,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更不是供他人玩乐。对这一点,应认识清楚。若认为琴为愉己不为娱人,所以就坚决不弹(谈)给他人听,而绝无互愉互赏之成份,那可就错会了意。
当然,在弹琴的人中,也不乏媚人之人,正如《琴学丛书》所说:“以音动人,纤靡合俗,粥奇缪古,江湖派也。”
所谓以艳声媚耳取悦于人的江湖琴,与古琴孤高岑寂之气节,确是大相违背的,因为其失去了古琴那种高洁的气度。
世上总是高雅之士少,庸俗之人多。欲取悦于人,则必要随着别人的喜好转。久而久之,则难免随顺了庸俗,放弃了高雅,于是远离琴道,成了俗琴。立身高洁,意在会心,而不欲取悦于人者,反而能保持其清雅之气,于是合于琴道,是真琴人。这就是所谓愉己与娱人的不同。
(二)古逸淡雅不落俗流
所谓娱人之琴,往往“争声而媚耳”。所谓愉己之琴,往往“音淡而会心”。音淡而会心,不随时好而以声媚耳者,即是琴之“古”意。
所谓娱人之琴,往往浮躁重拙以合俗流。所谓愉己之琴,往往安闲自如。安闲自如,得潇洒不群之趣者,即是琴之“逸”意。
所谓娱人之琴,往往求艳媚以投人所好。所谓愉己之琴,往往舍艳媚,悠然自得。清泉白石,皓月疏风,悠然自得,即是琴之“淡”意。
所谓娱人之琴,往往艳媚而好炎闹,没于俗流。所谓愉己之琴,清静贞正,藉琴以明心见性。清静贞正,中和恬淡,美而不艳,安闲潇洒,但藉琴以明心, “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得静远淡逸者,即是琴之“雅”意。
“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
旨在取悦于人者,随俗所好,则俗态百出,俗琴也;远离琴道,非琴也。
古逸淡雅,不落俗流者,则能合于琴道,真琴人也。
小议“琴者禁也”
(一)参研琴学的目的
古诀说:“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这一条琴诀,是每一个弹琴的人不可不知的。
人为什么要参研琴学?对自己毫无精神要求的人当然不弹琴,这些人中甚至有的认为弹琴不能当吃、不能当喝,纯属吃饱撑的。弹琴的人,多少是要有一些风雅气的。这些风雅气从何而来?就来自于琴人内心的宁静气质,就来自于琴人对自己不断提高的要求,就来自于琴人不愿被世俗的喧嚣所吞噬的气节,就来自于琴人高洁自好而不肯从物如流的品味,如此等等。总结起来,琴人为什么要参研琴学,就是一句话:自我完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琴学用以完善自我的人格。这一点非常重要。参学琴者,目的纯正,才有可能体悟琴道,明心见性,得到参研琴学的真实益处。
(二)欲学琴则先学作人
琴者,正人心也。意欲学琴,当先问一问自己是否会作人。一个人是否算得上琴人,先要看看其是否能合格地作人。
若凶戾粗俗,见利忘义,谄媚娱人,刚暴浮躁,胸无点墨,从物如流,十足一个庸人,或是连作人都不合格,那根本谈不到参研琴学,也自然谈不上是一个琴人。
欲做事,先作人。欲作人,先正心。这一点,对琴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参研琴道的目的,也不过是使琴者能够更好地作人,最终体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
所以说:“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