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承华
【摘 要】本文在现有“二分说”的基础上对明代琴论著作《谿山琴况》的结构进行新的探讨,重点论述了以下问题:一、从演奏的四个要素说明前四况——和、静、清、远应从风格论中抽出,独立成段,作为全文的总纲;二、根据内容与侧重点的不同,将后十五况分而为二,形成音色论与技法论两个层次;三、考察这四个层次间的关系和联系,指出它们既是逐层体现的递进关系,也是以纲统目的总分关系,同时还是互为联系、彼此交织的网络关系。
【关键词】《谿山琴况》;结构;琴论;音乐美学
《谿山琴况》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著作,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有人称它为中国音乐美学的第三个里程碑,确实当之无愧。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国音乐美学进入成熟境地而出现的成果,因而在它的身上也就更多、更鲜明、也更深刻地体现着中国音乐美学在观念、思维、问题、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一本“打开了的书卷”。因此,《谿山琴况》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便是必然的了。
但是,在对《谿山琴况》的研究中,除了吴毓清和蔡仲德的论文涉及结构外,其余论文基本上没有关注结构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琴况》在直观上十分类似司空图的《诗品》,都是24条,全篇亦均由各条的释文所组成,似乎不存在结构问题。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虽然《琴况》受《诗品》影响很明显,但两者之间仍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蔡仲德先生曾指出过一点不同,认为《诗品》所论诸种风格,包括了并列和相互对立的风格,十分全面,而《琴况》所论,则仅仅是一种风格或一种类型的风格,并不全面。[1](p723)我认为更重要的不同还在于两者的结构。《诗品》的结构是平面的,它只是论述了24种不同的诗歌风格,这些风格之间无论是互相对立还是彼此并列,都是在同一平面之上,没有某种特殊的逻辑联系。《琴况》则不同,它虽也是24条,但并非都是风格,而是有着多层的结构、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复杂的逻辑联系,故而是有结构的。不同的只是,由于中国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由于文体是以《诗品》的形式成篇,故而其结构无法表现在文中的段落上,也没有用理论的话语将它表述出来,而是暗含在全文内容的联系上,形成一种“潜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但它毕竟客观地存在着。既然客观地存在,我们就不能无视它,回避它。因为,如果不弄清这种结构,我们就很难真正把握《琴况》的整体,很难了解它的真正内容。
关于《琴况》的结构,吴毓清在《〈谿山琴况〉论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做过这样的论述:“《琴况》中的前九字和后十五字之间是有些区别的。前九字: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一看便知,其重心在论风格与意境无疑。而后十五字:丽、亮、采、洁、……轻、重、迟、速,则确有一部分笔墨是用来讲述取声、用指,讲述对于琴上所发乐音音质(声音美、形式美)的特定要求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