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华英
古琴,是保留中国古代音乐风貌最多的乐器。历代传下来的古琴谱集约有一百五十多种,琴曲六百多首,而同一琴曲不同版本的乐曲总数则达三千多首。但现在一般琴人所广为弹奏的琴曲,亦不过百余首而已。大量的未被弹奏的乐曲,则需要通过“打谱”,才能成为可演奏的乐曲。因此,古琴曲的打谱,是古琴音乐遗产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尤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古琴记谱法的历史沿革、古琴音乐打谱的方法、过程、意义与价值的探讨,以期对古琴打谱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梳理。
一、传统古琴记谱法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谱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早在先秦典籍《礼记·投壶篇》中,记载着一种古老的谱式。该乐谱记录了周代“兽鼓”与“薛鼓”两种鼓套的演奏符号。随后,又出现了以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代表旋律中音高关系的律吕谱,这种乐谱实际上仅具有简单的指代符号关系。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一种“声曲折”谱,但《汉书·艺文志》中仅存作品目录,如《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等,并未见曲谱。其曲谱后见于《宋书·乐志》,类似今之“郎当谱”(即状声字谱)。
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其中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
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1)
雍门周是战国人,关于他制谱的记载,尚无其它文献可资佐证。张敷之谱,因是“别谱”而未流传于世。
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早在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2);蔡邕《琴赋》写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3);嵇康《琴赋》也有“上下累应,踸踔磥硌”、“搂攙擽捋,缥缭撇挒”(4)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搂攙、擽捋、缥缭、撇挒”等,显然是当时琴家命名的指法术语。可见,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
北魏神龟年间[公元518-520年],陈仲儒用文字记写有《琴用指法》一书。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调、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将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调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谱式。
南北朝时丘明[公元494-590年]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便是这样一种用文字记写的琴谱。原谱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后杨守敬[1839-1914年]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中出版。该乐谱是通过文字对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叙述,间接反映出乐曲的音高与时值的谱式,故名文字谱。乐谱没有具体音高标记,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记载去弹奏后才出现该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
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谱式。当时有琴家赵耶利[563-639年],“出谱二帙,名参古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