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晓莉
内容摘要:重奏是我国扬琴表演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扬琴表演艺术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本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和体会就扬琴重奏的 历史、现状及发展做了阐述,提出了一些观点,并就这些观点进行了论证,进而得出结论:应该突破扬琴传统的演奏形式,使扬 琴重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重视,继而广泛应用。
关键词:扬琴 重奏乐
一、扬琴重奏乐的历史发展
扬琴重奏是扬琴众多演奏形式中的一种,在研究扬琴重奏的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对扬琴的历史与沿革进行了解与探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待扬琴重奏的发展状况与今后的走向,对扬琴重奏的研究起到基础性作用。
扬琴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据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从传入至今,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扬琴深深地扎根于华夏大地这片沃土,在乐器形制、演奏技艺、表演形式、乐曲创作和教育传承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之前,我国的扬琴长期处于民间的发展状态,乐器型制主要为两排琴码、音域较窄的小扬琴;演奏技艺多以演奏单音为主,表演形式主要以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形式出现;乐曲创作和教育传承则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
在我国,扬琴很早就在各种民间重奏形式中广泛运用:它时而采取加花变奏、时而采取连打、衬打等传统演奏手法与其他声部进退互补,在重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扬琴传统的重奏形式主要是与其他的民族器乐协调配合演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形式的传统重奏乐曲。在“江南丝竹”中扬琴被誉为“一捧烟”,而在“广东音乐”中扬琴则被誉为“三架头”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早期的扬琴重奏形式中几乎没有为两台或几台扬琴专门创作的重奏形式与重奏乐曲。这个时期的所谓“扬琴重奏”,准确地说应该是:有扬琴参与的器乐重奏形式。这一点正是早期“扬琴重奏”与建国以来“扬琴重奏”的不同点之一。
二、扬琴重奏乐的当今发展
建国以来,扬琴由于乐器形制得到改善、音域增大、乐曲创作趋向专业化等原因促使演奏技巧大为丰富。同时由于演奏技艺的拓展、使得扬琴成为在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现代乐器。当今 “扬琴重奏” 形式多样,既有两台至几十台扬琴的重奏,也有扬琴与其他乐器的组合。以下主要论述两台扬琴重奏这种形式。
1、扬琴重奏在五十年代的初步发展
早在建国初期,一些扬琴界前辈就对扬琴重奏的创作、演奏以及教学等具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我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宿英先生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五十年代,宿英先生就曾对扬琴重奏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作为重奏形式,两台扬琴要并重”, 并依据这个思路创作了一系列的扬琴重奏作品。此外,在宿英先生的大力倡导下,扬琴重奏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认可与欢迎。这些重奏作品的成功探索,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大大拓宽了扬琴的表现形式。同时,宿英先生还将重奏运用于教学中,他认为:“在教学中使用这些重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与演奏时,最高的要求是两台扬琴的琴弦要高度准确和两台琴的音色统一。”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这些重奏作品,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选材广泛,被运用于舞台演出与教学当中。这些探索开创了我国现代扬琴重奏创作和演奏的先河。
2、扬琴重奏在七十年代以来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一代的扬琴大师也先后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重奏作品来满足人们的新需要。这些作品从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到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宽与深入。此外,扬琴重奏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从同种乐器的重奏形式上来看,两架、三架、四架、甚至几十架、几百架扬琴的重奏都活跃在舞台上;从不同种乐器的重奏形式上看,扬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形式也得到了专家及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不仅如此,一些演奏者还借助现代化传媒工具将扬琴重奏这一形式进行推广,并用于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创作的这些重奏作品选材广泛,风格多样,既具有浓郁的风格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 又具有相当的技巧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突破了传统民乐重奏的模式,把中国扬琴的特性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是新时期中国扬琴重奏发展的典范作品,推进了中国扬琴重奏的发展。
三、扬琴重奏乐的未来发展
扬琴重奏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其中包括:创作大批的扬琴重奏练习曲和乐曲;搜集、整理、发行扬琴重奏文字、乐谱及音像资料;在教学中加入一定的扬琴重奏练习;在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中加入与扬琴重奏节目等。这些工作不仅应该在专业院校和专业团体开展,而且可以在广大扬琴学习者和爱好者中广为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扬琴重奏在练习、教学与演出实践中的优势,使广大学习者、演奏者都能从中受益,也才能真正使这种好的音乐形式深入人心。
1、发展扬琴重奏教学
首先,把重奏训练,加入到扬琴日常基本功练习当中。音乐表演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需要有高度表演技巧的创造行为,要以对基本功的熟练掌握为基础。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的扬琴基本功训练中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入一些重奏练习,那么我们不仅可以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检查自己对基本功的掌握情况,从而在练习中培养良好的定位感,这其中包括对于音位的定位感、对于触弦位置的定位感等。而这种良好的定位感直接影响到了扬琴演奏的准确性、力度、速度以及演奏的音色。
其次,把重奏训练,作为培养扬琴演奏者伴奏与合奏能力的重要环节。扬琴在我国民族器乐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小型民乐合奏中,扬琴通常是以乐队的核心面貌出现,掌握着乐曲的力度、速度与情感表现。此外,扬琴还因其较为中和的音色和音域宽广等特点,擅长演奏和声效果,成为民族器乐中最为常见的伴奏乐器。由此可见,能熟练地胜任各种合奏和伴奏是扬琴演奏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各种具体的合奏和伴奏实践中进行锻炼。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只有专业院校和专业演出团体才具备充分的时间、地点以及乐器和人员配置等条件。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的扬琴演奏者,可以通过练习扬琴重奏来培养整体协作、默契配合的能力。所以重奏练习不失为扬琴练习的一条好思路。
2、发展扬琴重奏实践
在各种演出中,演出人员所追求的不仅有完美的音色、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完整的舞台效果、与音乐欣赏者产生的强烈共鸣等。如果我们在传统的民乐演出中加入扬琴重奏这种形式,那么它在演出实践中就会以自己独特美感、和谐而丰满的音响效果与整齐统一的表演形式、协调匀称的服装与舞台造型为广大欣赏者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目前,几台乃至于几十台扬琴自身组合的重奏乐队和扬琴与其他乐器组合的重奏乐队,都以其丰富多变的组合方式、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在当今音乐舞台上广受欢迎,这不仅使扬琴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得扬琴在与各种乐器的合作之中体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与艺术内涵。
3、扬琴重奏在未来发展中仍存在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扬琴重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扬琴重奏应该引起创作界的足够关注。在我们日常的音乐实践中,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是缺一不可的三大环节,而音乐创作则正是这三大环节的基础。扬琴重奏也是这样,只有大量的作品出现,才可能有精品出现;随后,只有通过大量的表演,扬琴重奏才可能获得更多音乐欣赏者的喜爱;也只有得到广泛的接受,才会进而促进更多的重奏作品出现。如此往复,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扬琴重奏的创作至今还没有引起创作界的足够关注。纵观扬琴重奏在我国的创作历史,从老一代扬琴艺术家宿英先生对扬琴重奏的开拓与探索至今,尽管新一代的扬琴大师也先后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重奏作品, 但从总体看来,涉及这一领域的作曲家和扬琴艺术家还很有限、作品也不多,迄今为止,扬琴重奏作品只有几十部。从总体数量上与独奏作品相比,远远不及其十分之一。扬琴重奏的发展呼唤更多作曲家、扬琴艺术家的关注与创作,同时也呼唤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
其次,扬琴重奏的创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现有的扬琴重奏中,大部分作品是对中外民间音乐、扬琴独奏音乐和一些器乐曲改编的,真正为中国扬琴重奏量体裁衣而创作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我认为,成功的改编作品固然在音乐创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专项创作则更是扬琴重奏这种表演形式真正得到重视并且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环节。现在已经能见到一些专门为扬琴重奏而创作的风格鲜明、立意新颖的乐曲,它们是扬琴重奏作品中的精品。
再次,应该提高乐器制作水平,制作工艺精良的乐器。在扬琴重奏的发展中,我认为,应该在乐器的定型方面做必要的工作。因为:扬琴的乐器定型这一问题不单单是扬琴重奏发展的一大问题,它更成为扬琴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和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所以我设想,在制作乐器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选取相同材质的材料、在工艺尽可能相同的基础上制作一些型制相同、音色相近的“重奏扬琴”“乐队扬琴”。这样一来,这些扬琴既可以较好地运用于扬琴重奏的演奏,又可以运用于日常音乐工作中,还可促进扬琴的整体制作工艺,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就扬琴重奏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经常思考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论怎么说,扬琴事业的繁荣是我的心愿。
结语:拓展传统演奏形式,发展扬琴表演艺术
回首几百年的发展道路, 历经数代扬琴大师及其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扬琴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演奏方式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成为拥有八大传统流派、十大类型技巧、以及大量优秀乐曲和一大批专业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的中国扬琴体系。我认为,在这个体系之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合奏、伴奏、独奏等演奏形式外,扬琴重奏应该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演奏形式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希望这一点能引起音乐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祈愿“扬琴重奏”这朵独特的艺术之花常开常盛、越开越盛。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中国音乐词典》 吉联抗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音乐美学基础》 张前、王次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宿英扬琴曲集》 宿英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