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北京评剧院内座无虚席、晋腔回荡。应文化部邀请,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新编晋剧《大红灯笼》在京演出,参加“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妇女解放和反对封建礼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剧敏锐捕捉到辛亥革命在这一方面的深刻意义及深远影响,将一场宏大的革命运动放置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大宅院,将巨大的社会矛盾隐藏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家庭,成功地将社会与历史高度浓缩在一方小小的舞台。本剧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史佳花领衔主演,胡嫦娥、苗洁、武凌云联袂主演,四朵“梅花”争奇斗艳,共同演绎了一部反封建、求解放、要民主、追光明的人间正歌,给世人以警醒和启迪。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华奖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十一项全国大奖,并在今年举办的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比活动中获得戏曲剧本奖。
作为享誉全国的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代表,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组织创排了《龙兴晋阳》、梅花版《打金枝》《大红灯笼》以及29集电视连续剧《夺宝》,组织承办“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推出获得“二度梅花奖”和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优秀演员等精品剧目和领军人物。
对于北京的观众而言,提起“大红灯笼”,印象都停留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而今晚独具特色的晋腔晋韵让听惯京剧的北京观众品到了别样的韵味,高亢的晋剧腔调,“晋味道”的红灯笼,仿佛让观众“穿越”到昔日的晋商大院内,见证古代封建家庭的保守和残酷,从而带给大家警醒。
剧中四位主演的演出也可圈可点,“二度梅”获得者史佳花扮演的“颂莲”,从单纯、善良的少女,变为封建社会家庭中争宠的有心机的女子,虽然这只是舞台上的蜕变,但却感动了不少现场观众,甚至让一些年长的观众留下了悲情的泪水。来自北京海淀区的李大娘今年已是74岁高龄,因为祖上是山西人,她对晋剧情有独钟,而且该剧还让她找到了昔日生活的影子,“很感动。之前我的母亲也是在封建大院中长大的,我知道她的苦。”李大娘抹着眼泪告诉记者。
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用极具山西特色的红灯笼“照亮”京城,观众数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让晋剧《大红灯笼》的美和光,留在了首都,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晋剧悠长的腔韵。
北京师范大学刘江伟:
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之晋剧《大红灯笼》
并没有看过苏童的原著《妻妾成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看过之后,感觉无论是情节的铺排,戏剧化的处理手法以及电影色彩的运用,都不得不让人为之称绝,业界也有人把这部戏称为张艺谋导演艺术的一个高峰期,一点也不为过。
首先,这部戏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自由与民主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封建和专制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在面对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守旧思想的阻挡,进步思想的推广和实施履步维艰。同时,这也造成了当时辛亥革命的受阻和失败,封建帝制的重新崛起,最明显的一个事件就是袁世凯帝制的复辟。苏童就是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以小见大,通过山西一个深宅里人物的不同命运来展现那个时代中国的残酷现实。其次在具体情节上,作者塑造了五个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他们都深深的被这种封建传统的体制所束缚着和压榨着,而他们却又不满于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但又不敢公开进行反抗。就是长期在这种两面心理的压迫下,造成了他们人性的扭曲,行为的失控,导致最后悲剧的命运,映射了当时国民长期在封建传统体制的束缚下,那种生不如人,身不由己的悲惨命运。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一家之主的老爷并没有正面去展现,而是通过其他人的映衬下来刻画这个家族长的形象。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非常的巧妙,此处略写胜过千言万语,将这个人阴暗、专制、冷漠的形象很生动的描绘了出来。同时在电影里,死人屋是一个重点所突出的意象,这个死人屋是背叛这种体制的生命归宿,也是旧体制吃人的沉重反映。其次,作者有意将四姨太的身份设计为一个受过先进思想影响的学生,她初进陈府门时,充满了不满与抵抗,但是经过旧体制长期贵族式生活的浸染,使其陶醉于其中,并且一度习惯于这样家族的尔虞我诈,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但是这样的陶醉还是被罪恶的现实所打碎,最终成为其人生的一段恶梦。同时,陈家之子也是正在学堂读书的学生,但是碍于家族的淫威,在整个家庭里并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在无人之处享受自我寂静与浪漫。作者通过这样的人物设定,去反映知识分子在整个民主革命中的懦弱性,其势必不能挑起反封建反专制的重任。感觉整个故事的展现,其实都源于作者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现实的深刻认知,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有寄予深意。张艺谋将其搬到电影荧幕里,对作者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有着精准的把握,所以这部电影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还有,张艺谋导演善于色彩的运用,通过黑白红这样的冷色调,来展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险恶与血腥。
今天去看晋剧《大红灯笼》,之前没看过原著,但是这部戏的改编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基于电影,而非原著,因为这部戏的大部分桥段都在电影中出现过。整体感觉这部戏外在的元素要好于戏曲本身,包括音乐设计、服装设计、舞美设计,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尤其是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的舞美设计,不仅配合导演将这部戏众多纷杂的人物展现在同一舞台上,而且那种深宅大院的幽深和威严也尽显其中。不过唯一感觉不太恰当的是,在四姨太与陈家长子第一次见面时,为了突出画面的意境感,设计了月亮这个意象,但是情节上却是大雨将临,有点不太契合。本部戏有二度梅获得者史佳华领衔主演,另外有三朵梅花作为绿叶映衬,整个创作团队实力特别强。但是令人觉得比较遗憾的是,情节并没有将本部戏真正的推向上乘之作。
首先,这部戏的编剧只是将书中,个人认为应该是电影中的情节在舞台上铺排了一番,并没有抓住《大红灯笼》这部戏的魂,更多的给人感觉只是情节的拼凑。一个好的剧本一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个很清晰要表达的思想,所有情节必须要围绕这个“灵魂”进行展开,这样才能取得最终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而并不是一味的铺排情节,让观众去努力寻找戏的核心。之前看过本部戏编剧改编的豫剧《红高粱》,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通过这两部戏,感觉编剧对于原著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而只是粗浅的读了书中的故事,就如蜻蜓点水般的把故事展现在舞台上,缺少名著改编所必需的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其次,所有悲剧的缔造者——这部戏的老爷,应该是传统思想的代表,其性格应该是充满无理和冷漠,而本部戏却将其刻画成一个风流成性的流氓人物,没有丝毫的威严和伪装,这样的人物刻画,怎会呈现出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思想冲撞。最后,在本部戏,死人井应该是一个突出的舞台意象,但是本部戏却描写的很轻淡,并没有过多的着墨,所以整个戏那种阴森和恐惧的氛围都消失的云消雾散。在说这部戏的情节,四姨太嫁娶到陈家后,本是特别的不满与无奈,而本部戏却是被二姨太的三言两语挑唆,马上转变态度,这样的转变未免过于突然;还有四姨太与陈家长子的感情,竟然两三句诗词就钟情如故了,这样的处理未免太戏剧化了。其实,整部戏对于人物的刻画、心理的描写都不是特别的细腻,其他角色包括二姨太、三姨太还有丫鬟燕儿的情节都过于流水账,并没有给人特别深的印象。
这部戏既然基于原著改编,思想性的东西还是能够看出一二,不过这部戏的文学性的确很弱。因为这部戏的主角以及陈家长子既然都是学生出身,不同于未接受过教育的世俗之人,所以他们唱词以及道白的设计,应该是能体现出其身份特征的,但是本部戏的道白和唱词几近于直白。个人感觉这部戏并不适合张曼君进行导演,很多地方并没有将其风格完全展现出来,反而感觉很受束缚,整台戏没有什么张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