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莱芜梆子剧团创编、排演的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山东省获奖的7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戏剧。“莱芜梆子作为山东省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稀有地方剧种,能获得国家级大奖,既是莱芜梆子发展史上的历史性新突破,也为山东省地方戏的振兴和发展树立了标杆。”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在日前举办的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艺术创作研讨会上如是说。
现实题材 艺术表达
《儿行千里》是一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廉政教育剧目。该剧共有惊梦、惊魂、惊恐、惊泪4场戏,以母爱亲情大爱无疆为主线,描写了官员郑耀忠的80岁老母如何质疑、警戒儿子不廉洁行为,到儿子东窗事发,面临判处死刑,又为挽救儿子生命,跪求乡亲借钱还赃款,最后感化儿子迷失心灵的曲折过程。整部剧的剧情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寓教于情,润物无声,是《儿行千里》这部剧的最大特点。”该剧导演张克学说,该剧紧紧围绕母爱这条主线展开,把重头戏场景由强化“腐败现场”迁移到了腐败对母爱亲情、乡情的亵渎与戕害上。“这种弱化与强化的重心转换,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软化’教诲比起那些直来直去不善转弯的‘硬性’说教,平添了诸多‘润物细无声’的委婉效果。”
“反腐倡廉这一题材是最难创作的,既难写又难演。”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坦言,如何提炼、结构戏剧矛盾冲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让观众从严肃题材中获得审美愉悦,是这一题材的戏剧能否成功的关键。“《儿行千里》从母子冲突这一家庭内部矛盾出发,突破了以往廉政剧的概念化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仁爱严厉、教子廉洁的母亲形象,视角很新颖,可看性强。”薛若琳说。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儿行千里》自2008年重点推出以来,从创作演出、加工提升,到全省巡演、进京演出,并最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历时近5年。“为把《儿行千里》打造成精品,剧本创作之初,莱芜梆子剧团组建了最优秀的创作团队,选拔最优秀的演员担任主演、最优秀的作曲撰写唱腔。”莱芜梆子剧团团长李长生告诉记者。
好剧目总要经过千锤百炼。2009年至今,《儿行千里》先后进行了两次全省巡演,举办了多场汇报演出。据统计,该剧自演出以来,已到过60个城市、演出187场,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我们坚持边演出、边修改、边提升,先后10多次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修改调整不下100次,收到的建议达1000条之多。”李长生说。
感人至深 获得好评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儿行千里》日臻成熟,赢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表示,在当前戏曲创作发展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能直面现实题材,不回避现实矛盾,非常难得。“这部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母亲’这一载体,用最真挚的情感宣召了凛然大义。在我看来,这里的‘母亲’不只是养育儿女的妈妈,更是拥护我们党的人民群众。”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崔伟说。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认为:“《儿行千里》是一部反腐倡廉、歌颂母爱的优秀剧目,此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堪称小剧种、大主题,小剧种、大影响。”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儿行千里》是一部扎根基层的戏。“它在舞台上演出和在基层演出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它的素朴与简约,并没有妨碍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并拿到国家级大奖。这给我们之后的艺术创作乃至艺术制作带来很多启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