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音乐生活中,人们都认可五线谱是迄今世界上通用的最完善的乐谱,因为它力图要将一种音乐的形态结构面貌细致地再现出来,因而被认为是现代音乐传播最实用的一种精确谱。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音乐过去年代使用的专用谱,它在唐代燕乐半字谱基础上发展起来,后经宋代俗字谱、管色应指谱、管色指法谱等的衍进,于明清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普及,因为它仅将一种音乐的形态结构面貌概括地显现出来,因而人们只将它视为是一种传播民间音乐的框架谱或轮廓谱。
框架谱与精确谱相比较,也就是说工尺谱与五线谱相比较,是否就可以说工尺谱是一种落后的谱式? 中国人在有实物可证的8000 年音乐发展史中,创造了何等辉煌的音乐成就,至明代已有朱载 居于世界前列的十二平均律创造,难道当时的音乐家们,就心甘情愿地使用这等“不精确”的谱式而无动于衷?
其实,工尺谱并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地用“落后”两字来评价的乐谱,它虽然不及现代五线谱精确,但它在所流传的历史阶段,对其音乐的传承方式来说,却具有不同于精确谱的精确妙用,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定传承方式——口领心授及心领神会的产物,中国传统音乐本体、人文的若干主要特征,都与它相关和互为因果,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独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物化显示。可以说,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传承,就不能不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尺谱的存在意义和特殊价值。当然,要客观、科学、完整地阐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