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某网上百科里,这样解说月琴:“月琴,弹弦乐器,唐代已有月琴之名。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其形制与阮相近。清代,琴颈缩短,演变为现代的样式。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四轴,四弦......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台湾民谣歌手陈达,当年就是抱着这样一把琴,到处流浪唱歌的吧,他总是说:“你爱听什么歌,我唱给你听。”语气里有慷慨,有期待。

  1905年,他出生在台湾恒春,穷人家,哪里有什么春天?他有,他没上过学,却从哥哥那里学会了弹月琴,在乡野里、街巷间学会了恒春调。从此背着月琴走街串巷,在有井水的地方停下来,向着面前那些黧黑的面孔询问:“你爱听什么歌,我唱给你听。”唱什么?《四季春》、《思想起》、《五孔小调》,还有那些看过听过的故事,眼前的情景,他随手编到他的歌里,唱给他们听。

  贫困、疾病、妻离子散,该来的全来了,39岁那场大病,让他只剩下一把月琴。像水沟里压倒了的野草,有水有空气,就还可以活下去,他用了十几年时间慢慢恢复健康,重新拿起月琴,这个时候,七十年代来了,民歌的时代来了,他被晚一辈的音乐家挖掘出来,他们带他去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他在餐厅唱歌,甚至出版了《民族乐手——陈达和他的歌》,70岁了,每天赶场,被人们好奇地打量,他突然间有点疯疯癫癫的了。

  悲伤的调子一旦定下,似乎就要贯穿始终。1981年4月11日 ,他在恒春被一辆游览车撞倒,在去医院的中途去世,那一年,他76岁。台湾民谣学者简尚仁说:“他天生注定是个悲观人物,甚至过世也是被车撞死的。” 林清玄却这样说那一撞:“在碰撞的那一刹那,台湾民谣界的瑰宝被撞碎,陈达优美的月琴弦歌声成为绝响,陈达永永远远地逝去了,像一阵风飘去,只留下满地的凉意。”

  也就在那前后,民歌时代最重要的音乐工作室“天水乐集”的主创之一苏来,跟他欣赏的词人赖西安联系上了,他说喜欢他的词,他说喜欢他的曲,他送来了一首叫《月琴》的歌词,苏来把它谱上了曲,这首歌中的那个形象,几乎就是陈达,尽管赖西安说:“创作这首歌并不是直接指涉陈达这个人,而是籍陈达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民间曲艺是否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陈达所代表的民间艺人身上具有的勇猛与创意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能否流传下来?”  

  《月琴》写好后,原本准备交给当时最具知名度的民歌手李建复来演唱,恰巧郑怡去了苏来家里,苏来让她听了这首歌,郑怡说:“这歌,我唱比较合适!”她还建议,应该先唱副歌部分。

  就是我们后来听到的那个样子,一个清澈、嘹亮如水晶的女声突然间就来了:“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抱一支老月琴,三两声不成调,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

  1984年,张清芳参加“大专创作歌谣大赛”,凭两首歌获得了最后的冠军,一首是《曾经拥有》,另一首就是《月琴》,而台下的评委之一,就是原唱郑怡。

  2004年12月,赖西安去世。2007年,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在采访中提到这首《月琴》:“在我重新认识陈达的恒春民谣、爬梳过七十年代的乡土文艺运动、理解了台湾近代的种种变迁之后,回头再听,乃深深震慑于这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如何用这么短的篇幅凝缩了这么多的故事,那用心是多么清澈纯良。”

  时代过去了,弹月琴的人越来越少了,渐渐连他们的故事都给人忘记了,但再过多少年,我们仍能在某些地方感觉到那种清澈纯良,人群里,也一定有人还在热切地询问:“你爱听什么歌,我唱给你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