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歌 安徽省的一种歌唱形式。即兴演唱小段的为民歌;坐唱有固定情节故事的为曲艺。据传,明代初期,皖中地区的农民惯用“一声高,一声低”的语调吟读唱本,后成为简单的曲调,名曰“稿低调”。农民喜闻乐听,有“扬起高低调,招来人如潮”之说。明末,江淮地区连年灾荒,有人沿门吟唱“高低调”谋生,因此得名“门歌”或“讨饭歌”。皖西六安一带,则因唱时配以小鼓、小锣而取名为“锣鼓书”。皖西的门歌比较高亢缭亮,称上路或西路;无为、芜湖的门歌比较柔和抒情,称下路或东路;肥东、肥西、合肥等地的门歌,兼有两路的特色。唱词多为七字句,可加衬字或在句首加三字头,称“垫子”。曲调由四个短句组成,一般分为歌头、上句、下句、歌尾四部分(见谱例)。上句、下句视歌词的长短,可作反复变化。风格简朴平稳,长于叙事。一人或二人演唱,二人演唱时由“人主唱,另一人在歌头、歌尾处帮腔,均用锣、鼓伴奏。门歌的语言和音乐与庐剧为同一系统,过去的民间艺人如王绍西、王本银等,都是半年演唱庐剧,半年演唱小锣(门歌)。庐剧的《白灯记》、《秦雪梅》、《珍珠塔》等剧月,门歌都可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门歌有很大发展,各地民歌手(如殷光兰等)编演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