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 曲艺的一种。一作莲花乐。因唱词常以“莲花落、落莲花”做衬腔或尾声,故名。据说源出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于民间,丐者行乞时唱之,也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宋代僧人普济的《五灯会元》中说:“俞道婆常随众参琅邪,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又说:“莲花乐为丐者所唱曲名,由来已久。”元、明以来,渐有写景、叙事之作,如明初周宪王(朱有燉)《曲江池》杂剧中的“四季莲花落”,叙述郑元和落泊的故事。莲花落最兴盛时期,当在清代乾隆以后,不惟出现了职业艺人,并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演述民间故事的纯娱乐性的俗曲。其形式则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二人对唱的基础上,发展为有锣鼓伴奏、载歌载舞的彩扮群唱“什不闲莲花落”。莲花落因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形式的不同,有清门、混门、大口、小口之分。凡子弟票友的班子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混门”。这两派又统称为小口莲花落,后来发展为说唱的竹板书、太平歌词等。原先丐者所唱的旧形式改变不大的则称为大口莲花落或大板、落子。比较流行的小口落子,以竹板和节子板击节,无弦乐伴奏。其唱腔板式有平板、慢三眼、快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哭溜、云里翻等。传统曲目单曲有《摔镜架》、《百虫名》、《秋景天凉》等。群曲有《小化缘》、《十里亭》、《老妈妈赴善会》等。早期著名艺人有牟抓髻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