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戏曲剧种。因兴起子陕西同州(今大荔县)而得名。为了区别于中路秦腔(简称秦腔),又称东路秦腔或东路梆子。形成于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时曾被陕西商人带到扬州演出。明末,李自成在孝同(在今大荔、蒲城之间)练兵时即以它为军中的戏曲,后又带至北京。盛行于清代康熙、乾隆间(公元1662—1795年)曾随军进人四川、西藏,乾隆时,著名演员魏长生入京演唱,都扩大了同州梆子的影响。在发展和流传中,逐渐演变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以宝鸡为中心的西府秦腔,以汉中为中心的南路秦腔(汉调桄桄)。清末,中路秦腔盛行,同州梆子衰微,著名艺人如须生冬至儿,旦角双元、长命,净角四金、忽忽,武旦启运,丑角皂皂子等,均转入中路秦腔班社演唱。1957年,陕西戏曲学校设立同州梆子班,聘请老艺人挖掘整理遗产,培养接班人,并成立同州梆子剧团,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红灯记》等剧目。同州梆子传统深厚,剧目丰富,代表性剧目有《渔家乐》、《长坂坡》、《断桥》等。同州梆子为板腔体剧种。唱词以七字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