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忻县、雁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呼和浩特和河北张家口等地区。早期与蒲剧(南路梆子)实为同—剧种,二十世纪初极为盛行。后融合晋北—带的语言特点及秧歌等地方音调而逐渐形成“北路”。三十年代后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1952年全国第—届戏曲会演,重获新生。唱腔以梆子腔(乱弹)为主体,间用昆腔及吹腔。基本板式有:慢板(—板三眼)、夹板(—板—眼)、二性、三性(流水)、介板(散板)、滚白、导板等七种。唱腔高亢、激越、热情、强悍。音程跳跃幅度大,行腔较长,演唱多用衬字“咳咳”、“哪哝呀哈唉”等。女声用真声,男声真假声并用。乐队除打击乐外,传统的四大件为:板胡(定弦为la、mi)、二弦(定弦为re、sol)、三弦(有腰码,定弦为do、sol、do)、四弦(四条弦定两个音re、sol)。调高为do=B。调式为七声徵调式。代表性剧目有《金水桥》、《王宝钏》等。著名演员有侯俊山(艺名十三旦)、赵玉亭(老生)、贾桂林(青衣)、董福(花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