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 戏曲剧种。演唱时由大弦(大三弦)引领起板,故名。流行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带。历史比较悠久,据说在明代已有正规班社,到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已有十八个班社活跃于河南的汴梁(今开封)等地。根据其特点和有关资料看,音乐系受元、明“弦索”的影响发展而成。唱腔为曲牌联缀结构,现在常用的曲牌有[锁南枝]、[步步娇]、[山坡羊]、[泣颜回]、[懒画眉]、[驻云匕]、[驻马听]、[傍妆台]、[青阳腔]、#p#分页标题#e#[石牌腔]、[罗罗腔]、[弦索高腔]以及民间小曲[清水令]、[打枣杆]等数十种。在演出行当上有五生、五旦、五花面的分工,在音乐上又有粗曲(武曲)和细曲(文曲)之分。粗曲字多腔急,加用“铜器”(锣、钹等)伴奏,情绪热烈激昂;细曲则字少腔多,柔婉曲折,过门较长,适于抒情和叙事。唱腔尾部多提高八度,道白多用韵白,伴奏乐器除大弦(主奏乐器)为弦乐器外其余皆为管乐,有锡笛(或名细笛,即小唢呐,锡杆)、大笛(唢呐)、啰笛(啰戏用笛,即中唢呐)、横笛、笙等。以锡笛为主伴奏的多为细曲,以大笛、啰笛、横笛为主伴奏的多为粗曲,有时为制造战场气氛和特殊效果还加用尖子(即大号)和四大扇(大铙、大钹)予以烘托。大弦戏粗犷泼辣的表演与高亢的音乐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