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湖南花鼓戏 戏曲剧种。为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小戏的总称。是在民间歌舞如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民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至少在清康熙(公元16621723年)、乾隆(公元17361796年)间已经盛行,清代末年已有职业班社。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这一阶段时间较长。其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花鼓戏得到很大发展。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分为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常德花鼓戏等六种。唱腔主要有四类:( l ) 川调(弦子腔、川子调)。是花鼓戏的主要腔调,有一定的起腔和梢腔(收束)形式,曲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有单川调(单句子)、双川调、数板、哀子、收头等腔调,由大筒和唢呐等丝竹乐器伴奏。谱例一为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所唱的双川调(十字调)。(2)锣腔(打锣腔)。长沙、常德、岳阳等花鼓戏有之。曲调性亦较强,适于抒情和叙述,一唱众和,以锣鼓于唱句间伴奏(后亦加用唢呐)。分正调和散曲小调两类,正调为锣腔的基本腔调,曲调发展较为丰富完整;又可分为岳阳花鼓的北路锣腔和长沙花鼓的“木皮调”(木皮高腔)系统以及岳阳花鼓的北路锣腔和长沙花鼓的“四六调”系统。谱例二为长沙花鼓戏《游湖》中的“四六调”。散曲小调类,则较多保留有民歌色彩,如谱例三岳阳花鼓戏《补背裕》中翠红所唱的“小桃红”。(3)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仍保持着“对子花鼓”载歌载舞的特点。走场牌子有大过门配合表演。锣鼓牌子或称呐子(唢呐)牌子,以唢呐、锣鼓伴奏,源于车马灯和竹马灯。(4)小调。包括各种民歌小调和丝弦(一种湖南地方说唱)小调,多作插曲用。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整理和新创作的剧目有《刘海砍樵》、《双送粮》、《打铜锣》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