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古音乐——《阳关三叠》与《梅花三弄》

 

  奏乐迎宾,唱和送友,是古老的礼俗。某些著名的诗篇,因其一唱三叹,感情深挚,常常成为朋友们依依借别时相互酬答的歌曲。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因为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这种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而传唱至今:


  谓城朝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天下咏诵。“阳夫”因此成了“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不同的《阳关三叠》的唱法,可见当时的传谱已因地而异了。


  琴在我国乐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围绕着这件乐器,先后形成了琴论、琴曲、琴歌、琴律、琴制、琴史、琴人等不同的实践和理论领域,统称“琴学”。源远流长的“琴学”以其博大精深而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琴歌”作为“琴学”的一种,由来甚久,它是将声乐与器乐融为一体共同创造音乐形象的一种表演形式。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最早的一首刊于1491年。虽然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这说明它们在长期的传播中仍保留了同一渊源的曲调轮廓。全盲琴歌的音调进行较平直,环绕主音(re)的级进音型略带一点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的收束方法不断地强化了离情别意,与文学主题十分吻合。全曲将四句原诗再现了三次,故有《阳关三叠》之谓:

  琴曲是琴学的主体,从先秦的《高山》《流水》到明、清之际,各种琴谱、琴史文献提到的琴曲解题达3000首,有乐谱的近600盲,成为传统音乐的一大宝库。大多数琴曲都有鲜明的标题,寄托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思。这里,我们仅简略地介绍其中的一首——《梅花三弄》。该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相传它最早是东晋时代桓伊所作的笛曲。“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有趣的是《三弄》也像《三叠》一样,在结构上也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主题整段重复三次,以合“三弄”的标题。而且,每次重复,都用泛青奏法(琴的演奏,基本手法分泛、散、按二种),体现了梅花傲霜凌雪的高洁品性。诚如《伯牙心法》所云:“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高韵也。”

  “三叠”“三弄”及绘画中的“岁寒三友”,不禁使人要间,中国传统乐曲常见的结构中,“合头”“重尾”式的曲体很多,为什么它们要停在“三”上?我国语言中有“一而再,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是极数,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形式感中或审美尺度中饶有趣味的现象之一。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让听觉捕捉并记住,又符合心理承受的长度。跨度适量,恰到好处。这可能就是许多中国乐曲采用三段体的心理基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