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武忠,1940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14岁学戏,有山西"周信芳"之誉。他的唱腔念白独具特色,表演触类旁通,并首次将京剧老爷戏搬上晋剧舞台。代表剧目有 《徐策跑城》《古城会》《卖画劈门》等,帽翅功被称作中华一绝。退休后,他坚持在公园义务指导票友,其门下弟子现有30余人。今年2月,获太原市优秀艺术家称号。

武忠属龙,今年是他的本命年。舞台生涯半个多世纪,而今仍未歇步。

今年正月十五,省城气温骤降,武忠应邀前去小店区参加文艺演出。他的戏被安排在最后压轴,严寒丝毫没有消退观众的热情,为示敬意,他摘掉了帽子才开唱,他说:"给乡亲们演出一点也不能糊弄。"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给传统戏曲搭建更多平台,拓展更多空间。"2月14日,武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摘下各种光环的这位老人,心里仍坚守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代名角与一个剧团

"晋剧成就了我,剧团培养了我。眼下戏曲不景气,更应牢记出人才、出好戏是剧团的安身之本。"

省城桃园一巷,一处新修的雕梁画栋的门楼里面,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所在地。武忠的家就在剧院背后,一套老式的八十来平方米的楼房。

武忠和老伴阎慧贞都是这里的元老。1961年剧团成立之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我省第一批晋剧人才,他们便来到了这里。往昔时光恍如昨日--1960年,剧团还没成立,他们就挖地基、搬砖瓦,亲手盖起的排练礼堂当时在华北地区堪称一流。

后来,礼堂顶子塌了,排练场成了一个大仓库,武忠伤心落泪……

今年1月份,在新任院长王小东的带领下,十余年没有使用的剧场被整修一新,取名"实验剧场"。有了这块阵地,晋剧院经常性组织老中青艺术家在此举办惠民演出,市民们花20块钱有戏可看了。

记者:从农家子弟到晋剧名角,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回头看看,做一个好演员有多难?

武忠:1954年,我到张宝魁老师的剧团里当上了随团学员。那时候,一个月交10块钱,先试验3个月。老师看我还像块料,就留了下来,剧团管吃管住。后来与丁果仙先生的剧团学员合二为一,成立了太原市人民剧团训练班。他们每演出一场多收一毛钱,用来培养我们。

当初学戏,一心想的是只有练出名气,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所以,白天跟着老师练,晚上私下自己练,钻进被窝还在练。剧团成立那会儿,陆续把全国各地好老师请来传授,"四大名旦"都来过,而且派出去学,一个好演员必须博采众家之长。更为关键的是,演戏先做人,台下做不好一个人,在台上也不会演好一出戏。

记者:现在,爱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喜欢戏的人没地方去,这是不是一种恶性循环?

武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原城里就有十多家剧场,天天都有戏,周末的"母子场"还可带孩子来看戏。我们那会儿除了在剧场里演出,一过初五就下乡,打了春回来,麦收过了再下去,演一场补助两块。

现在城里的剧场少了,一场好几万的租金,剧团也进不起。原来农村都有文化室,有台子,后来都消失了。现在给每个村都建起文化室,是件大好事。

晋剧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剧团培育了我,晋剧成就了我。眼下,观众流失,演员流失,困难很多。但出人才、出好戏,剧团的安身之本不能丢。在把老戏传下去的同时,要立足本地特色文化的基础,挖掘新戏,精打细磨。

一位传人与一方"非遗"

"传承人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要年轻演员需要,我时刻准备着,一个电话就出发。"

2006年,晋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忠被列为晋剧传承人之一,国家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2011年9月成立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将担负起晋剧的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和发展任务,目前,由该院挖掘、整理的传统本戏、折子戏近百台。

今年1月,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迎来了建院五十年。武忠又登上了院庆开、闭幕式的舞台,并在惠民演出周演出两场,不取分文报酬。
记者:几十年来,您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不计其数,如何看待晋剧传承人这个角色?

武忠:晋剧是我省四大剧种中分布地区最广、最受观众喜爱的剧种。我被选作晋剧传承人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传承,首先得有阵地。现在剧院把老旧的礼堂改造成了"实验剧场",还把我们这些老演员的剧照挂在墙上,举办"惠民演出",剧团有了阵地,戏迷有了去处,应当说是开了个好头。

记者:戏曲的现实还很无奈,作为老一代艺术家,应有何作为?

武忠:的确,现在戏校生源不济,有的只是为了拿个文凭,好找工作才上戏校,能下苦功的演员也越来越少。

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这个剧团历经50年风雨之后,现在成立了晋剧艺术研究院,成立了演出一团、二团,听说还将成立惠民演出团。我们年龄大了,跑不动了,演不动了,但只要年轻演员需要和他们一块抠抠戏,我时刻准备着,一个电话就出发。把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东西传给年轻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观众是演员的知音。观众也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戏演得好看了,演得多了,自然就会把一些人拉回到剧场里来。

一位老人与一门弟子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晋剧兴盛的好时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得让我们的剧场热闹起来。"

目前,武忠门下的弟子有30多人,没有正式拜过师的不计其数,饮马河梨园文化广场的那些票友们,他几乎都教过。

被列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的饮马河梨园文化广场,是省城票友们的开心乐园。9年前,武忠和老伴来到这里,义务辅导票友,渐渐地成了这里的主心骨。再到后来,他出面积极争取政府投资建设戏台,再到操办每年一届的"宏艺"杯晋剧票友大赛,这么多年从未间断,不收一分报酬,连茶叶都是从自家带去的。
记者:您这么大的角儿到公园里辅导,又不收一分钱,家里人理解吗?

武忠:一开始,不要说儿女想不通,同行们也有看法。大家说,辛苦大半辈子了,退下来了,不说在家里享清福,跑到公园里,一忙就是一整天。甚至还有人以为我们教人家唱是为了赚钱。后来,大家都理解了,不少老同行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

把我们的功底传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的艺术造诣,这些年下来,"宏艺"杯晋剧票友大赛的金奖得主有60多位,相信他们还会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记者:今年春晚上,表演开场童谣的邓鸣贺是个唱豫剧的5岁的孩子。您看了有什么感想?

武忠:小鸣贺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在饮马河公园,也有这样的孩子。民族戏曲的土壤在民间,这股子力量生生不息。听说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面向6至11岁开办了训练班,已有四五个孩子报了名。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晋剧兴盛的好时候。现在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想,首先得让我们的剧场热闹起来,政府适当补贴一点,惠民演出常年不断线,戏迷们花费不多就能看上戏。我还准备和团里说说,让戏校的孩子们、让公园的票友们也能有机会上台秀一把。
前几年,北京出台政策,让京剧进课堂,我们何不尝试一下。孩子们长大了不见得干这行,但让他们的耳朵里除了流行歌,还能留下一些传统文化的记忆,应当是件好事。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经过改革正在焕发新活力。我坚信,只要齐心付出努力,我们的民族戏曲文化就会延绵不绝,代代相传下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